197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第一次回合肥探亲,特意来到四古巷看看自家的老宅子,那时他的一位婶母还住在此处(杨宅于1984年全部被拆)。后来,他在回忆录里谈到那处大宅院:每年旧历新年正厅门口都要换上新的春联。上联是“忠厚传家”,下联是“诗书继世”。可以说,这副对联几乎是所有庐州人家的“家训”。
自古以来,庐州人一向崇尚诗书,重视教育。解放前,城里的塾馆多达数十家。据史志载,合肥最早的“官办”教学机构“庐州府学”始建于唐朝会昌年间,宋朝时改为景贤书院。明朝时,马金就任庐州知府后,特别重视教育,大大发展了景贤书院。因此,马金时称“天下清廉第一”。历史上,庐州府学几经兴替,屡遭战火。1853年,毁于兵燹,后来唐景皋、李蕴章将其修复,地址在安庆路老合肥四中院内。近年来,重新修葺,有联称为“府学新苑,大成之础”。
合肥县学,址在长江路省总工会大楼处,始建于明代。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文化程度不高却十分重视教育。除在中央设立国子监,在都司、行都司设立儒学,并在府、州、县也分设府学、州学、县学。合肥当然也不例外。合肥的县学虽然规模不大,但棂星门、泮池桥、戟门、月台,大成殿等一样不少。当年棂星门上有一副联语:
德配天地,
道贯古今。
小书院,位于长江路今天的合肥九中。1705年清代知府张纯修在那里创办“横渠书院”,继改“庐州书院”,历经近两百年,逐渐成为庐州最有名的学府。1902年,李鸿章长子李经方在其基础上兴办庐州中学堂。
大书院,位于长江路原安徽省人民政府的位置,建于清朝顺治年间,起初叫督学试院,后来改叫府试院,老百姓俗称的大书院。府考是科举考试的一种形式,每年四月举办一次,考中了还要参加院试,再中才参加正式科举的乡试、会试、殿试。书载,合肥有一位前清秀才,考白了胡子也没有高中皇榜,倒是他的孙子20多岁就留学英国,回国在洋学堂谋得个教授的差事,终于为家门光宗耀祖了。老秀才感受颇深,撰写一副对联贴在自家门上。
县考难,府考难,院考更难,四十八年才入泮;
哲学好、理学好、医学更好,二十四岁就留洋。
这里说的府考,庐州在清朝的时候,举办地点就在大书院。合肥在清代既是县衙所在地,又是庐州府治所在地,庐州府下辖四县一州的考生,在通过县考之后,都要到大书院参加府考的。
已故民俗专家牛耘,生前曾讲过大书院那著名的楹联:
率五属,无、舒、庐、巢、合;
进一位,公、侯、伯、子、男。
联语中的“无、舒、庐、巢、合”,指的就是庐州府管辖的无为州,舒城县、庐江县、巢湖、合肥县,而“公、侯、伯、子、男”是清朝的五等爵位。当时,清朝的庐州府已有三人获四个爵位——合肥县的李鸿章,生封肃毅伯,死封一等侯;合肥县的刘铭传,封一等男;家居舒城县的程学启封子爵。所以,再努力“进一位”,便可以五等爵位齐全了。
□李夏
新闻推荐
近年来,舒城县柏林乡始终坚持多举措关爱计生特殊困难家庭,提升民生工程受益家庭幸福指数。医疗覆盖到位。该乡每年为计生特扶对象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切实保障他们病有所依,老有所养...
舒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舒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