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鹧鸪堆如今焕然一新,即将建成东门公园。今报记者颜篁 摄原中共柳州县委旧址(资料图片)
●陈佚生
柳州市东门公园即将竣工,到时又给附近居民增添了一处休闲游乐场所。这公园所在地,曾有一个颇令人费解的名字——鹧鸪堆,可是这个名字长期以来,已逐渐被人遗忘了;这块地方又随着“金沙角”楼群建筑工程的完成而消失了!
鹧鸪堆的“昨天”
柳江北岸有条横贯“半岛”的临江道路叫曙光路,这“曙光”之名,可看出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的痕迹,因名字颇有革命朝气,故此沿用到今天。这条路东起沙角,西止解放南路南端的一段,叫曙光东路,其中从东门城楼到今天的立新路口一截在清末民初叫东门大街,1930年改名兴庆街,但街区已延长到沙滩临江处。1947年为纪念辛亥革命先躯刘古香,改兴庆街为古香东路。1950年在审定地名时,这段路定名为兴仁东路。这段路不管叫什么名,从东门往东一段,一直都是一条窄窄的江边小道。
这段小道临江处,原来是一大片荒草与杂树丛生的土坡,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把这荒坡叫做“鹧鸪堆”,其范围大约是从今天金沙角楼群第8 栋往西,到东门广场这部分。
鹧鸪堆的得名,估计和这里栖息有不少鹧鸪、经常从草丛中传出一声声“行不得也哥哥”有关。清光绪年间进京参加贡选的中渡人韦绣孟,在柳州停留时写过一首《鹧鸪词》提到了鹧鸪堆:“鹧鸪堆畔雨如丝,正是行人肠断时。听唱声声行不得,塞垣南望益凄其。”至于鹧鸪堆在什么时候有人家居住,现在就难以准确说清楚了。清代乾隆年间中过进士、家住鹧鸪堆北沿的欧阳金,有首《鹧鸪堆竹枝词》描述鹧鸪堆的景况同时,也提到那里居民的活动:“树隐残堆长碧苔,峰峰山色向人来。一篙新涨水添绿,夹岸野棠花乱开。黄沙漠漠夹溪流,人语鸡声聚一邱。清晨提瓮小姑出,折得山花插满头。”在此之前,鹧鸪堆肯定已有人家。
鹧鸪堆的“前天”
在明崇祯十年(1637年)徐霞客曾到柳州一游,在《粤西游日记》中说他由窑埠码头渡江:“登涯即阛阓(huán huì,指街市,街道)连络,以委巷二里入柳州城,东门以内,反寥寂焉。”过江后徐霞客是在鹧鸪堆东端码头上岸的,他走过的那二华里路的“委巷”(偏僻小巷),就在鹧鸪堆上面。一路上他见城外一排排房舍,比城内密集,说明起码在明晚期或更前些时候,鹧鸪堆的房舍就“阛阓连络”(与城区连在一起)了。徐霞客在城内安顿好后,为了看望因病住在天妃庙(现东台路尾)的旅伴静闻,又多次经过鹧鸪堆,又提到“东郭之聚庐反密于城中”。
到了清代,徐霞客来柳时走过的那条“委巷”,已有了名字,叫“盐埠街”。
人们日常生活必需的食盐,从东汉起一直由政府经营。大约到了明代后期,广西盐务改由商办。清康熙年间政府又收回盐务经办权,到乾隆年间又由官府分给商人承包。那时从下江来到柳州的盐船,大多停靠在如今三中路原市委大院后门处,因盐船停泊处是个冲口,人们便习惯把这一地段叫“盐冲口”。到了柳州的食盐还要分开运往柳江上下游各县,这些盐的分运要经过盐关督办办理盐票分割、调运及税收等业务,这督办处就曾设在鹧鸪堆上,临江有一处供盐船停靠的埠口叫盐关码头。因此,从盐关码头通往岸上盐关督办的这段小巷子,就叫盐埠街。
鹧鸪堆一带房舍在明代中期之后就如此密集,与它所处的位置有关。因为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柳州外城建成后,城西一带的地域更显逼窄,没有多大拓展空间;城东鹧鸪堆及其东北面,则有宽阔的地方容纳不断繁衍的本地家族,和从外地迁徙来柳的人口。
辉煌的鹧鸪堆
鹧鸪堆是块风水宝地,曾有过它辉煌的过去。据清修《马平县志》记载,明洪武四年(1371年),县丞唐叔达在鹧鸪堆东北端修建了一座县文庙,规模虽然没有府城文庙大,但建造得也很堂皇。后来把文庙改为县学堂,自此以后,县民都盼望学堂能培养出一批批可作栋梁之材的人献之于国,最好能为马平培养出个把状元来。故有“鹧鸪堆,鹧鸪堆。鹧鸪飞处状元归”的民谚流传。乾隆年间任马平知县的吴虎炳在《重修县学明伦堂记》一文中也说到鹧鸪堆的灵秀:“鹧鸪之山(即鹧鸪堆),灵秀钟焉。云蒸霞蔚,萃于黉门。”也提到这一民谚:“谚亦有云:“‘状元归矣\’。此山之灵,而不我欺。”
状元,柳州没有出过,进士和举人却出了大把多。明代柳州名流王启元和龙文光,就同列明朝天启年进士榜。他俩的府第都在鹧鸪堆边缘。
清顺治十一年(1654),第一座清真寺也建在鹧鸪堆(今公园路的清真寺是康熙十二年建的)。雍正十一年(1733年),知府袁承幼、知县张嘉硕把原来建在城外西北的社稷坛和山川坛也迁建到这里。清代,在县学堂右侧建有广福庙和鲁班庙。
民国期间编纂的《柳江县志》介绍粤东会馆时,说会馆是“邑绅欧阳家住宅地址,局面开展,气象万千,诚杰地也。”“局面开展,气象万千”指的是欧阳家面对的鹧鸪堆。清光绪年间,粤东会馆为了与欧阳家族争这“杰地”曾打过官司。
第四战区从广东曲江迁来柳州后,长官司令张发奎就在盐关码头上面这块风水宝地建了座别墅(在原东台路小学校园内)。民国30年(1941年),张发奎在粤东会馆开办了一所私立中正中学,招收广东旅柳同乡及四战区官佐子弟入学。后经广东同乡捐款,又在会馆前的清真寺原址上建了所中正小学。解放后中正小学改名为新华小学,1950年11月,改为“干部子女保育院”,后改称柳州市直属机关幼儿院,直到“金沙角”基建动工时拆迁。
柳州解放前,鹧鸪堆东端有一间两层砖木结构的房子,曾是中共地下党柳州县委的办公机关,省工委也有同志在这里住过。
无奈的鹧鸪堆
1911年辛亥革命后柳州宣布独立,成立广西右江军政分府,由同盟会柳州支会领导人刘古香出任右江军政分府总长。后来刘积极响应孙中山发动的反袁(世凯)二次革命,不料在兵变中因脚受伤被叛徒沈鸿英诱捕,沈鸿英为了向袁世凯在广西的代理人陆荣廷表忠,把刘交给了陆。1913年10月13日,陆接袁电令把刘古香杀害于鹧鸪堆。先一日在鹧鸪堆被杀害的革命党人还有王冠三、杨瑞池。鹧鸪堆不幸被反革命分子当作杀人的屠场!
清末民初,娼妓公行,东门城楼北边、今文惠路南端,是一处清末叫“平康里”、民初叫“东亚”的“红灯区”;百姓却称之为“大鸡笼”,是公娼集中的地方。盐埠码头江面停靠的“花艇”和盐埠街上的一些娼寮,那是私娼营业的场所。不少妓女为了拉客,常到东门附近活动,这是鹧鸪堆的无奈。
当年省立第四女子中学和女子师范学校,已经迁到鹧鸪堆东北面的鲁班庙和广福庙建校。那时城墙还未拆,城内学生上学、放学都要从东门出进,妓女们拉客时的放荡行为,对学生、尤其是女学生,产生极其不良影响。地方父老和女中校长强烈要求政府把“东亚”及鹧鸪堆的妓院迁走——后来迁到西门。
鹧鸪堆的疑墙
2010年,金沙角楼群工程开挖地基时,发现了一道青石墙;2014年,在青石墙的后面,又发现一道用大块卵石筑成的墙体。这两道疑墙的出现,引起一些关注柳州文史的人的兴趣,他们对疑墙的功用,产生种种猜测,有人认为是外城的东端,有认为是某建筑物的墙基,有认为是一道挡土墙,但多数人认为是旧时的防洪堤。为什么要在鹧鸪堆筑一道防洪堤呢?这和鹧鸪堆所处的位置有关。由于对岸的东台山突出江面,使从鹞鹰洲直流现时下的江水至此回流,形成一个漩涡。若到汛期柳江水位涨到85米以上时,这回流的漩涡会冲涮同样突出江面的鹧鸪堆。如果是长期冲涮,鹧鸪堆就会逐渐崩塌,危及上面及其附近的建筑物,所以要修防洪堤保护。至于为什么会有两重防洪墙,估计是第一次修堤时就地取材,用河滩上的卵石随便垒成,后来经长年累月的江水冲涮,发现用卵石垒成的墙体不牢固,就用青石在前面再加一层墻来保护。这两层石墙筑于何时,清代修撰的《柳州府志》和《马平县志》以及民国期间修撰的《柳江县志》,都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在民间也没有留下有关口碑。因此,鹧鸪堆疑墙的修筑时间,成为难解之谜,一时没有结论。要解开这疑墻之谜,还有待考古工作者和文史工作者进一步努力探索!
新闻推荐
广告刊登2837784各代办点跃进路永久自行车行(毛巾厂大门旁)13387720161柳邕家电批发市场粤桂影音(新风路口)13657721984柳江县柳西路18号(文德装璜广告设计)7212910柳空联华正对面127号奥达体育...
柳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柳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