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空谷佳人》?《芳姿照水》李心军《心静幽香远》
11月初,柳州青年画家李心军的《心君画集》出版,这本册子摘录了他近年来创作的部分作品。打开册子,无论是花鸟还是山水,清新富有灵性的画风扑面而来。其作为柳州画院院长多年来一直潜心于国画的创作当中,画风一直在探索中求变。柳侯祠湖边的水榭鸟语花香,柳州画院就位于水榭之中,在这闹市中的世外桃源里,李心军挥洒的笔墨气象万千。
渐悟后的顿悟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顾伟玺在谈到李心军的画时有这样的评论:心军山水、花鸟兼能,他属于文人画家,但与传统的“文人画”画家所不同的是,心军于绘画是求其渐悟后的顿悟。因此,他的绘画作品处处显现的灵气和静逸画风,并不遮蔽其笔墨锤炼后的从容和厚实。
关于南北二宗,近代评论家又有从“南北宗”之南方人、北方人的性格、性情结合地理人文的条件,加以阐述和论证。这种将画风画法异同的因缘,归结于画家及其艺术方式方法的二元论观点,曾引发了理论界更多的深层思辨。一般认为,南宗是顿悟型,靠才情、天分、灵悟,悟得绘画真意,得其神形兼备;而北宗是苦学派,靠长期历练渐渐悟得其中的玄妙。
“虽然我是南方人,很多同行说我有灵性,但靠才情与天分做到顿悟,谈何容易。我更愿意做一个苦学派,在渐悟中才能顿悟。学画的路上没有捷径,南人北像没有什么不好的”。李心军站在他的画前饶有意味地说。
柳州美协名誉主席梁寿城则用“八面出风”来形容李心军的画。以笔墨线条见长,表达的语言丰富,浓淡干湿跃然纸上。而布白、勾勒的空间感,则是他的突出特点。“与其说心军的画有灵性,倒不如说是苦学而得来的顿悟”。
秋荷意蕴凄美
在李心军的花鸟画中,多以荷花水鸟为题材。在画院的一角,记者看到室内有很多是刚创作完的作品,其中很多是枯荷,问其原因,李心军说:“以荷花为表现题材的画有很多,但是我认为秋荷有一种独特的美,清郑板桥有诗曰‘秋荷独厚实,摇落见风姿\’,秋荷更能显出荷花本身的风骨,而用国画的表现形式,非常贴切”。
与国画中一般的荷花不同,李心军加入瘦石与荷叶的结合,在古朴的笔意中衬托出荷花一点亮色,主题鲜明而高雅。关于荷花,李心军探索了三条路,也是他创作过程的反映。最早的是以泼墨泼彩的手法来表现;之后又用凝练的笔墨表现荷花的生发阶段,如今我们看得比较多的是,用山水画构图设境的方式方法表现近岸远水的空间。
看李心军现在的荷花,是一种飘逸的潇洒。简而空灵的构境方式,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绘画语言。浅渚危石,近岸远水,叶翻叶卷,只可意会的留白,难以言说的浓淡,通过线条完美地呈现在眼前,文人画的气息给人雅意。最近在衡阳柳州两地画家的交流会上,有衡阳画家这样感叹:柳州这样的一个工业城市,有这样的花鸟画家,让人意外。看李老师的画,放逸天真,意趣天成,这是顿悟的才情。
花鸟意写山水妙
而在李心军的山水画中,给人另一种不一样的感觉。有宋人范宽的法度,馆格气象,又有元人的野意,散漫的文人风骨。用花鸟画的构图布局山水画,又是李心军画的另一探索,他通过树干、乱石、云雾、亭台的交汇,组成空间感极强的文人画要素。
李心军的山水画同样是以线条见长,在层墨勾勒里密而不乱,在留白处的淡墨晕染间处理贴切。花青轻染,赭石提亮,细腻的中锋线条被烘托了出来,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意趣不因颜色而被淹没,倒是线条的美苍劲有力,八面来风,似有力穿纸背的惊艳。传统山水技法的点、线、勾巧妙地融合在画面中,又像是一幅被放大的花鸟画。
笔意技法,空间光感,在李心军的画中我们可以读到作者的心路,不失趣味的布白和落款让作品有了新的提升。这可能就是他在花鸟与山水画间找到一个相互促进的着力点,给文人画赋予新的气息。
今报记者岑炜鑫 文/图
新闻推荐
●张玉清一般来说,客家人的性格里有坚韧不拔的品质,比较勤劳节俭,能吃苦,有生意头脑。客家人秉承一种平民主义文化心态,其趣味更具人性化。在这种趣...
柳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柳州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