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剑锋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今年关注的领域和主题是:健康心理,良好睡眠。专家表示,“睡眠拖延症”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心理病症,需要从心理调节和生活方式进行综合调理(见3月21日《柳州晚报》)。
人生的三分之一时间都在睡眠中度过,睡得好不好,既关系到每个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更是必须正视的社会问题。一个严酷的现实是,越来越多的人正经受着失眠的困扰,睡眠质量处于“不及格”状态。
出现“睡眠障碍”,固然有生理上的原因,但与社会竞争压力、不良生活习性等也是密不可分的。比如,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升学压力过大,面对家庭作业的狂轰滥炸、“第二课堂”的轮番登场,哪有充足的时间来好好睡眠?又如,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为保住“饭碗”不得不超负荷“拼命”工作,整天搞得像打仗般那么匆忙紧张,怎会不在精神绷紧中变得焦虑和烦躁?再如,一天到晚纠结于鸡毛蒜皮的事,抱怨社会对自己的不公,这个担心、那个放不下,如此环境下又怎能“好好睡一觉”呢?更需要看到的是,现代信息社会里,玩游戏、刷微博、发微信、点QQ,也使不少人沦为“手机控”“屏幕奴”,患上了不同程度的“网络依赖症”而搞乱生物钟,让正常的睡眠时间变得更加逼仄;再加上身处于嘈杂的噪声、喧闹的环境之中,“好好睡一觉”怎会不成为一种奢侈品?俗话说:早睡早起身体好。防止“睡眠障碍”,首先要进行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和科学的生活方式。
摒弃杂念,精神内守,自然安眠。面对睡得少又“睡不香”,我们不妨自我反省和检点,放平心态,放慢生活节奏,做一些积极的“深呼吸”调整!再者,提升公众的“睡眠指数”,说到底是在提升城市幸福指数,亟须用行政智慧来巧破困局,从而让“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能真正成为每个人最惬意的生活形态。一方面,要通过制度保障和落实“减负”之令,让拥有高质量睡眠的“隐性红利”惠及每个人;另一方面要倡导友爱互助的文明风尚,构建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在充满关爱和宽容的社会氛围中,让人们都有充裕的时间和平和的心态来安然入睡。
新闻推荐
在柳州扫墓怎么走更顺畅? 交警给市民支招 :提前选择出行路线错峰出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