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淘精品
今报记者岑炜鑫 文/图
柳州民间有句俗语“四月八,冷死老母鸭”,用以形容春暖还寒的倒春寒天气。其实这一天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又称浴佛节。而1952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我国京剧四大名旦中的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三位先生共同制作了一把扇面,还制成了折扇。今年这把折扇在香港拍卖时被骆越博物馆馆长钟州宁竞得,它得以回归。在博物馆中,记者看到了这把寓意非凡的折扇。
一把折扇能把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三人的墨迹汇聚,是非常难得的。折扇是竹制,为江南地区典型形制。正面是一幅梅兰芳的工笔卧观音,观音仪态端庄若有所思,背后仙气缭绕若隐若现出丝竹。右有尚小云的隶书题跋“观自在菩萨”。背面则是荀慧生小楷手书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从它们的提款看都是“壬辰浴佛日”即1952年的四月八。从现有掌握的资料看,建国后,文艺蓬勃发展,特别在五十年代,联合演出的机会很多,这可能是当时演出间隙,三位先生偶遇一起完成一幅扇面。从题跋看,三位先生为了表示对佛祖的敬意,都洗手焚香再创作,可见当年文人创作时那种庄重的仪式感。
折扇在中国文人中的传承很久,扇子它本身就是一种文人代表身份的持物。很多人都把它作为一种书画的载体,或者是单纯的纳凉工具,其实这样就忽略扇子原来的意义,如果只关心扇子书画的价格,就会把扇子本体给遗忘。扇子它最初就是庙堂所用,以前它形成于皇帝宫里面,是用来彰显自己地位与特权的那种仪仗扇,那种大扇子,由雉羽、苇、竹篾做成。折扇在古代,不叫扇子而叫箑。《说文》“箑,扇也。”就是专指竹子做成的折扇。以前读书人崇拜竹子,把竹子视为一种精神图腾,未曾出土先有节,竹子又虚心,这和读书人追求的那种精神相符合的,它有气节、读书人会拿着竹子做的扇子不离手,其实就是这种文化精神的来源。折扇它不是一种纯功能性物品,它其实就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现象。在民国、清代、明代,读书人拿把扇子,是一种风雅的、显示自己身份的象征,这里面的一个很丰富的内涵,因为扇子居中而持,代表了一种中庸,儒学当中的一种思想。
新闻推荐
咖啡带给我们的慢节奏是对心灵最好的按摩。加奶是意式咖啡的一个重要程序。在柳州一咖啡厅,咖啡师小李子制作单品。星巴克入柳将给咖啡文化打开一扇窗。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