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钢破土动工
(图片由柳钢提供)飞跃牌汽车首批出厂
(资料图片)当年认购柳工股票的情景。
本报通讯员谢庆云摄2019年7月12日,上汽通用五菱实现了累计下线2025万辆整车的里程碑。本报记者覃科 摄
2007年10月26日,柳东新区官塘创业园四大项目开工典礼(资料图片)
柳东新区今貌 本报记者 黎寒池摄
工作中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资料图片)
位于柳北区白露工业园的广西现代服装产业园一期,将有11家服装纺织企业进园发展。 本报记者 荣瑶 摄
2019年柳州质量强市工作会议。
本报记者 江宏坤摄北部生态新区建设步入快车道。
本报记者
阎翔 摄2019年9月,位于北部生态新区的柳州智能电网产业园雏形显现。
本报记者 阎翔 摄
工业是柳州的根,是龙城的魂,柳州人热爱工业,以工业为荣。柳州工业多年来历经风雨、激流勇进,创造的业绩无比辉煌,无愧为柳州经济的中流砥柱。曾因危机冲击而困难重重的柳州,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理念,突破一个又一个的“天花板”,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合理。
如今,在前行的道路上,积攒着“柳州能量”的柳州工业巨龙,时刻充盈着一股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激情,准备再出发!
1
工业柳州十大难忘瞬间
关键词:柳钢破土动工
1958年7月1日,在柳北的雀儿山下,柳钢1号高炉破土动工,拉开了柳钢波澜壮阔的创业发展大幕。
见证者
“柳钢是毛主席钦定建设的!”曾经参与柳钢初期建设的老职工路先习、高旗燕谈起柳钢当年创业的情景,一幕幕仍历历在目。想当年,虽然条件非常艰苦,住的是油毛毡工棚,睡的是竹片搭成的床,工人们还经常吃不饱,但上班时工地热火朝天,常常歌声不断,个个干劲冲天,奋勇争先,什么疲劳,什么饥饿,全都丢到一边去了。
历史变迁
时间的年轮烙印着奋斗者的足迹,如今的柳钢已成为柳州乃至广西的工业脊梁,是柳州工业的一个重要符号,也是我国华南西南地区最大最先进的钢铁联合生产企业,跻身中国企业500强,2018年成为广西有史以来首家年利润超百亿元的国有企业。目前正在大力实施沿海战略,构建“一体两翼”钢铁新版图。
本报记者 罗秋振
2
工业柳州十大难忘瞬间
关键词:“柳江牌”汽车
1969年4月2日,广西第一辆汽车在当时的柳州农业机械厂(东风柳汽前身)试制成功,命名为“飞跃牌”,次年更名为“柳江牌”,圆了广西生产汽车梦。
见证者
参与广西第一辆汽车制造的东风柳汽老员工梁祥耀说,那时因为他有8年的汽修学习、汽车驾驶的经历与经验,挺身而出担起了总装负责人的角色。他说:“我们要从生产农机转型生产汽车,既缺少图纸、设备,又缺乏装车经验,全靠有一股拼劲。”大家用这种干劲,16天用大锤锤成汽车驾驶室,42天试制成功整车。之后,工人们又小批量生产了10辆汽车,并于9月30日浩浩荡荡开到南宁参加国庆20周年盛典。
历史变迁
从1981年开发生产中国第一款中型柴油载货汽车,到2017年推出国内第一款高端长头驾驶室乘龙T7牵引车,在中国汽车工业史上,东风柳汽创造了许多“第一”,其品牌效应及销量在国内商用车领域和乘用车领域都名列前茅。 本报记者 罗秋振
3
工业柳州十大难忘瞬间
关键词:柳工股票发行
1993年11月18日,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桂柳工”成为广西第一只股票。
见证者
时任柳工企业管理处副处长的王祖光说,当时柳工按额度控制发行5000万公众股,在柳州和南宁两地同时发行认购证,一张认购证2元,如果中签,可以按4.2元的发行价认购500股柳工股票,最终中签率是0.0020004%。
历史变迁
柳工股票上市后,广西各地的企业股份制改造掀起高潮。如今在沪深两地上市的广西公司已有38家,其中柳州有5家,另有大量公司通过香港、新加坡交易所上市,还有些通过新三板、股权交易中心上市。
柳工更是以上市为契机,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的崭新大门。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站在全球的高度和视野布局整个行业。如今,柳工在全球拥有20个制造基地,9500多名员工,5个研发基地以及14个区域配件中心,处在技术、生产和供应物流的前沿。
本报记者 罗秋振
4
工业柳州十大难忘瞬间
关键词:上通五挂牌成立
2002年,柳州五菱引入战略投资者,与上汽集团、美国通用合作成立了国内首个三方合资企业——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见证者
参加了当天挂牌仪式的上汽通用五菱员工吴幼明说:“三方领导共同拉下一个启动装置,一辆橙红色的汽车‘破壳而出’——五菱之光成功下线。台下的员工沸腾了,每个人都在车上留下了自己的签名。”
历史变迁
十七年来,上汽通用五菱自主研发的五菱系列、宝骏品牌等一款款“国民神车”走进千家万户,宝骏新能源车、新宝骏的横空出世吹响“新四化”转型的号角,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持续发力开拓海外市场,缔造了中国车市新“神话”。 本报记者 周枳伽
5
工业柳州十大难忘瞬间
关键词:柳东新区挂牌成立
2007年2月8日柳东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正式挂牌成立,柳州市正式迈开“一心两城、重点向东,再造一个新柳州”的建设步伐。
见证者
“来柳东的时候一寸土地都没有征下来,什么资料都没有,也没有任何的经费……”时任柳东新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何开琦介绍,一开始,新区总体规划并不清晰,没有钱,就从阳和、柳州高新区借;借到了钱,再弄土地指标;建起了标准厂房,想方设法招商引资……2010年,柳东新区终于迎来关键之年,柳州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在柳东新区建设广西柳州汽车城的重大决策。
历史变迁
从最初面积1.1平方公里的高新开发区,蜕变成为现在430多平方公里的产业新城。12年的生命年轮里,闪耀着柳东新区的“高光”时刻:成为广西第一个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的产业新城;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广西第一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产业不断多元化,产业链不断延伸,已经形成汽车等三大支柱产业、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3+3+1”产业体系。
本报记者 谢耘
6
工业柳州十大难忘瞬间
关键词:工业企业退城进园
早在十几年前,柳州对工业企业实施搬迁计划,通过退城进郊、退城进园,加快推动高污染风险产业退出市区,有计划地调整企业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
见证者
日前,位于柳北区白露工业园的广西现代服装产业园一期项目工地,工人正在加紧施工。据悉,一期项目主体将在明年3月完工,柳州市11家位于各城区里的纺织服装企业也将陆续进驻园区发展。服装园区一期运营的广西柳州鹏泰服装生产有限公司办公室主管谢玥波告诉记者,“时风”牌服装面料、“海燕”“花篮”牌针织汗衫等国内知名品牌,见证了柳州纺织服装产业的繁盛一时。如今,该产业园则承载着重振柳州纺织行业的希望,全新起航。
历史变迁
近几年来,柳州市不断出台企业搬迁的资金、土地使用等优惠政策,鼓励有污染的企业分期分批“退城进园”,先后对三柳化工厂、东风化工厂、锌品厂等污染企业实施破产重组或搬迁,柳州卷烟厂、跃进化工厂等一批企业相继实施搬迁改造。 本报记者 荣瑶
7
工业柳州十大难忘瞬间
关键词:柳州智造
2013年3月30日,柳工欧维姆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正式签约FAST工程项目反射面索网制造和安装工程,标志着欧维姆在我国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中迈出关键一步。
见证者
“没有成功历史经验可借鉴,技术团队面临的技术难度是史无前例的。”欧维姆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谢正元作为FAST项目的参与者,说起当时接到这项目的复杂心情。经过技术攻关,最终破解了一个个技术难题,也淬炼了龙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历史变迁
作为业界翘楚,欧维姆还成功研发了适用于公路、铁路、城市道路桥梁及其他结构的OVM250A钢绞线拉索体系等近千项创新成果,参与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据统计,2017年柳州市实现技术交易额5.36亿元,实现市级10万元以上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登记84项,“柳州智造”享誉区内外。
本报记者 荀诗媛
8
工业柳州十大难忘瞬间
关键词:北部生态新区成立
2017年6月28日,北部生态新区成立,是广西首个以“生态”为主题的城市新区。
见证者
时任市发改委项目促进中心副主任的覃贵圆说:“柳州作为广西工业中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要想集聚更大的产业、更多的要素资源和人口,必须要拉大城市框架,制造出足够大的需求。向北发展则是关键,最初我们锁定的是沙塘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
北部生态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汤振国说,新区的建设是柳州走出一条绿色发展、创新发展且具有柳州特色的生态工业之路,是柳州市打造“中国制造2025示范城市”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支撑。
历史变迁
两年,弹指一挥间,新区从蹒跚学步走向理性和成熟——新区的规划纲要、总体规划相继落地,蓝图已经绘就,从路网建设步入快车道,到民生项目按下快捷键,众多绿色智能产业项目落地,一个生机勃勃的新区正向我们款款走来。
本报记者 荣瑶
9
工业柳州十大难忘瞬间
关键词:质量强市
2017年12月28日,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授予柳州市“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称号。
见证者
作为柳州市质量发展史上里程碑事件的见证者,市实施质量强市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蒋为民(时任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说:“新质量、新工业、新柳州”质量创新驱动发展,使柳州市成为党的十九大后,全国首个质量发展标杆示范城市。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正成为新时代推动柳州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
历史变迁
在“质量强市”的推动下,2019年,全市各类产品总体质量保持在较高水平。柳州高举“质量强市”大旗,坚定“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政治站位,把提高城市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将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作为提升供给体系的中心任务,把实施质量强市战略进行到底。
本报记者 江宏坤
通讯员李韦
10
工业柳州十大难忘瞬间
关键词:万亿工业强市
2018年4月27日,柳州市打造万亿工业强市动员大会召开,吹响了建设现代制造城和打造万亿工业强市的号角。
见证者
“打造万亿工业强市”,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记者是记录者,也是见证者。
“柳州打造万亿工业强市,就是要在区域竞争中继续当好领头雁”“重任在肩,义不容辞”……2018年5月,本报社全媒体平台适时推出柳州打造“万亿工业强市”系列访谈,各级各部门负责人及专家接受记者专访,纷纷表达心声。
历史变迁
打造万亿工业强市“8年高质量快跑”即将走过第二年征程,柳州这片工业沃土上万象更新。工业“老树发新芽”,新能源汽车“柳州模式”正向全区推广;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苗”正成长,智能家电、智能电网等产业发展壮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成林”,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柳州,未来可期!
本报记者 陆晓艺
新闻推荐
办理公积金贷款只用跑一次 30日起,市民可到指定受托银行办理,只交一套材料
记者范桢晚报讯为方便缴存职工办理贷款业务,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推出便民举措。记者获悉,从12月30日起,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
柳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柳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