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格言 :勤勤恳恳做事,老老实实做人□记者 雷媛媛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宝贝。三江侗族自治县老堡乡让口村的潘合青只有小学文化,由于小儿麻痹症导致他左半边身体残疾,甚至吐字都不太清楚。但他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别人眼中不值钱的边角废料,他却从中找到了“宝”。
种果走出贫困
11月,又是个丰收的季节。潘合青家果园里,黄澄澄的脐橙和肥硕的柚子沉甸甸地挂满枝头。走在果园里,潘合青笑得合不拢嘴,看来,今年又是个丰收年。
潘合青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能住进新楼房,用上现代化的家用电器,拥有自己的果园和加工厂。
他说,他年轻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吃肉吃到够。
过去,让口村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交通不便,传统的农耕方式使得山村贫困面貌难以改变。村里的年轻人陆续到山外打工,而身有残疾的潘合青只能留守家中。家里耕地少,连口粮都不够,他只好跟着老乡去做苦力。别人一担挑完的东西,他要分几趟挑,苦累不说,还挣不到钱。
贫困的现状直到2000年终于有了改善。随着经济开发,县政府引导农村进行经济改革,号召农村进行林种结构调整,发展优质水果种植,这给让口村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潘合青虽没见过什么大世面,对于新事物他却很快接受。他和村里少部分农户带头利用自家的自留地、旱地和改造老残次油茶林,大兴水果种植。
在他的精心管护下,他的果树长势喜人,进入盛果期以来连年大丰收,每亩收入达4000元,他的家庭逐渐走出贫困。
木屑摇身变环保炭
小富则安的思想意识并没有在潘合青身上发生,他没有满足于现状。
2009年初,他到三江县城走亲戚。在市场上,他看到一种空心的炭。卖炭的老板告诉他,这种炭叫机制环保炭,耐烧还无烟。他好奇地问老板:“这是用什么做的?”老板告诉他,这种炭的原材料就是常见的木屑。潘合青非常吃惊,村上有好几家木材加工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木屑几乎都当成垃圾扔掉,没想到这不值钱的“垃圾”还能做出这么好的东西。
回去后,潘合青托人四处打听制作环保炭的方法。在朋友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他投资9万元购进制作环保炭的设备,盘下村中一个废旧的厂场,办起了一个机制环保木炭厂。开始他在镇里四处收集木屑,可仅附近的木屑根本不能满足生产需求,后来他又到湖南 、贵州等地大量收购木屑。
机制环保炭使木材得到充分利用,将原来木材加工难以处理 、为之头疼的木屑变废为宝。由于生产工艺先进,原料投入成本低,加上市场需求大,潘合青的机制环保木炭厂经营得红红火火,仅半年时 间,就收回了成本。
木材边料组合有“搞”
如今潘合青家的生活水平迈入了小康,温饱不愁,还盖起了新房子。可他偏偏“多愁善感”:一会思量着种果的人越来越多,加上灾害因素,收成很不稳定;一会又琢磨机制木炭是季节生意,一般下半年才适宜开工,加上今年木材价格上涨,成本增加利润下降。
他蹲在家门口,心里又打起了主意。看到对面堆着加工的木材,突然他眼睛一亮,又找到宝了。原来木材加工过程中还会产生一些边角废料,这些不大不小的边料一般很难再使用,有的干脆当柴火烧。
潘合青想到可以将这些边角料修整齐,制作成拼板,也可以成为实用 的建筑材料。
说干就干,他将自家一层房屋简单收拾一下,买回几台电锯,请来村里几个熟练的木匠帮忙,很快他的拼板加工作坊就“出炉”了。
大小不一的边角料经过加工,组合成了大张匀称的拼板,虽然没有初加工的木材值钱,但仍然受到市场欢迎,利润可观。
事业蒸蒸日上,可是年近五旬的潘合青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左腿出现僵硬的迹象,前不久因此摔了一跤,摔伤了左手。尽管如此,他并未打算停下来,他还有更大的抱负:“我想在果园的基础上建个养鸡场,鸡可以在果园里吃虫,鸡粪可以做肥料;正在和老乡计划建一个鳖养殖场……”潘合青说,目前唯一的困难就是缺少资金。
寻找主角—— —让你的创业故事被更多人知道,让更多人为你的创业故事喝彩!报料电话:13768327841,或发电邮到laijun-qun@163.om。该栏目已结集出书,有兴趣的读者可到新华书店或晚报读者俱乐部购买,电话:2817127。
新闻推荐
香港学生与侗族学生手拉手跳竹竿舞。“侗族楼桥巧夺天工,侗族风情浓郁淳朴,侗族人民热情好客,侗乡之行印象深刻。”12月22日至23日,到三江侗族自治县探访侗族少数民族文化的香港师生们发出了这样的赞...
三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三江侗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