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樊晓兰 曾臻
盛夏之日的一场雨,空气里满是清新和喜悦。8月中旬的泸县县城,安宁祥和。
伴随着经济社会长足进步,改革发展纵深推进,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泸县作为百万人口大县,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基层社会治理是顺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要求,夯实平安泸县建设基础,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安全感的重要抓手。针对我县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社会治安存在薄弱环节、防控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泸县加强太伏镇基层社会治理试点建设,大胆创新,逐渐探索形成泸县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机制和工作模式,全面提升泸县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对于庞大而艰巨的工作,泸县县委有关负责人深感责任重大,也充满信心。
创新性地推出“1+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在全市率先试点建设综治中心,积极探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创新推行“一村一辅警”“一社区一网格员”的网格化管理,实现“雪亮工程”全覆盖……泸县在基层社会治理的探索路上再次迈出坚实的步伐。
打造综治中心
搭建基层社会治理平台
在太伏镇镇政府不大的院子里,“太伏镇综治中心”“太伏镇便民中心”毗邻,占用了整栋楼的底层。正值中午时分,综治中心综合咨询服务窗口并无咨询问题的群众,工作人员正在利用午休时间整理接待记录。
太伏镇党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前群众遇到麻烦事情,不知道该找哪个部门解决。镇上设立综治中心,整合各方力量,建立协作配合、精干高效和便民利民的工作平台,开展一站式服务,能现场解决的立即解决,不能立即解决的快速分流,第一时间指定到相关部门解决,打破了部门间的壁垒,方便了群众。”
今年4月,太伏镇在全市率先试点建设综治中心,按照“综治办+信息化+组团式服务”建设模式,整合了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等相关职能部门和重点单位视频资源,内设“雪亮工程”监控室、调解室、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等,全面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法律咨询、重点行业人口服务管理等工作,初步形成“矛盾联调、治安联防、工作联动、问题联治、管理联抓、平安联创”的综治格局。
目前,泸县已建成县级综治中心1个、镇(街道)综治中心20个和村(社区)综治中心301个,已经形成以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为平台的一体化运行工作模式。
“我们以‘一个中心\’为基础,搭建起了基层社会治理平台,并按照综治中心统揽全局的思路,通过‘1+N’基层组织建设、\‘1+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设、\‘1+N’依法治理建设和\‘1+N’精神文明建设4个‘1+N’建设,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逐步探索出一套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新体系。”泸县政法委负责人说。
打破单一格局
多元化解矛盾纠纷
去年底,泸县云锦镇陈某因病复发到泸县某医院住院治疗,突发呼吸循环衰竭死亡。患方家属不愿意尸检鉴定,医疗纠纷责任难以认定,双方争执不下。在泸县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下,历经近12小时、3轮座谈,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一起极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医疗纠纷得以圆满解决。
“过去的调解方式比较单一,也不够专业,调解效果不好,群众不认账。我们整合专业调解力量,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在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泸县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泸县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人民调解委员会、泸县诉非衔接中心等专业调解队伍,严格按照‘简单案件快速调解、疑难案件精准调解\’的原则,有效调解各类矛盾纠纷,提升社会公信力。”泸县综治办负责人说。
在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建设中,泸县充分发挥综治中心作用,整合基层调解资源,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中心。同时强化矛盾纠纷排查,按照“分级负责、归口管理”“谁主管、谁负责”原则,村(社区)每天、镇(街道)每周、县每月对矛盾纠纷进行“拉网式”排查,并逐一建立台账。建立完善了“联席会议”“风险评估”“来信来访首问责任制”“分类调解”等工作制度,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资源,总结、分析、部署、研判综治工作,落实稳定应急预案,全力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各镇(街道)主要负责人每月至少召集1次联席会议,重点分析研判辖区内信访稳定形势。对于分析出来的重点矛盾纠纷和信访事项,实行“三到位一处理”的工作原则积极化解。
(下转第四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毛春林)昨(23)日,泸州市收到中央第五环保督察组交办的第十六批信访件9件。这9件信访件分别为:泸县云龙镇上坪街村的正街上有一段碎石路,扬尘严重。龙马潭区杜家街沱二桥下的“Muse酒吧”夜间噪声...
泸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泸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