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里
2月13日,成都东风大桥头。一家报刊亭老板信手拿出一本杂志说,“改版了,每期都能卖几本。来买的都是过去的老读者。”记者发现,马年到,四川主流文学期刊“马上”扬鞭突进——《四川文学》《青年作家》《龙门阵》果断改版,欲突困局。
《四川文学》一分为三放下身段
《四川文学》今年将原来的月刊,改版为上中下三个旬刊,执行主编高虹介绍,“目的就是要扩大作者和读者的面。”三个旬刊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读者。上旬“保持原有性质、风格和面貌不变”;中旬“定位于微型文学”;下旬则是“校园版”。
四川有大量的文学爱好者,高虹希望刊物的扩展能为这些作者提供机会。按照初步市场摸底,仅“四川小小说协会”就有近3000会员,川内大中学校的作者少说也上万。如果大家都来关注《四川文学》,何愁杂志不能生存发展?
《青年作家》班底大换百变求生
以知名畅销作家领衔文学杂志,成为业内普遍采用的方式。《青年作家》在多次改版后,不仅推出了七堇年这个“品牌代言人模式”,同时,班底大换,编辑部都是清一色的年轻人。
七堇年被聘为《青年作家》执行主编,除了她是四川泸州人,最重要的还是她作为85后的“文学成就”。郭敬明曾这样评介她:有同龄人所没有的成熟,无论是文章的立意还是文字本身的高度,都胜于同期作者。
出现这样的“大换血”,与《青年作家》主编梁平“首先是义无反顾地融入这个转型”的思路分不开。
《龙门阵》推倒重来追“高大上”
新版《龙门阵》在版式、内容上都可以说完全推倒了过去,“有设计感”、“有风格”、“有长期品牌培育思路”。作为四川人民出版社大胆聘请的“外援”,新任主编甘薇有在贵州、北京、成都等时尚、先锋杂志操盘的经验。甘薇说,改版的追求之一,是让读者年龄段从60岁降至40岁,甚至20岁。另外,稿件来源改业余作者供稿为主要由专业写手写稿。
“好看还不是唯一的,还得是一个产品。如果每年有30万元的广告附加,才算得上生存无忧。”甘薇希望3年后,《龙门阵》可以赚钱。
记者手记
变脸也应有担当
马年开头,川内文学期刊都在谋求新的突破。但是,在成都街头的书店和报刊亭,本土文学期刊记者却只看到了《龙门阵》。发行,是否也应该纳入突破的一方面?
一味沉醉在“纯文学”的自我满足中,纵有川剧变脸的百般色彩,也只能是圈内关注、圈外鲜知的边缘书籍。文学杂志除了给文学青年和爱好者提供“一个发表平台”外,更重要的是还要有社会担当,要让读者从中“看见”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东西,从而主动去接受,这样才能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新闻推荐
与其作“贴牌基地”不如自造品牌 纳溪早茶创品牌 就是抓一个“早”
本报讯(罗森波刘光彬记者孔芒)“有了品牌,种茶很划得来。现在每斤鲜茶叶能卖到80元,和以前比翻了近3倍,每年能赚到好几万元,用不着再出去务工了。”2月22日,泸州市纳溪区梅岭村2社的种茶大户刘能金说,以...
泸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泸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