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理论部
在土地约束日益趋紧、资源节约成为共识的今天,我们该怎样提高土地利用的含金量,打造产业集约集聚发展的升级版?不久前召开的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鲜明提出,要坚持“亩产论英雄”,提高园区投资强度,注意解决园区土地长期空置的问题。把这一工作要求放到今日今时,放到全省发展大局来看,无疑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发展县域经济,产业园区是主载体。就全省而言,目前除部分少数民族县外,基本上形成了“一县一园区”,甚至“一县多园区”的产业发展格局。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避免因遍地开花、村村冒烟造成的土地浪费,有利于形成县域工业发展的规模效应,为强县富县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一些地方存在引进企业不计成本、落地之后不讲产出的倾向,一些园区存在盲目“摊大饼”,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产出率不高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进了园区,圈地盖房,却久不开工或开工不足,产生不了预期效益,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浪费。
土地是有限的稀缺的资源。以“亩产论英雄”,就是将农业生产领域的“亩产”概念引入工业领域,鼓励企业用最小的单位土地消耗实现产出和效益的最大化。在沿海发达地区,人地矛盾、耕地压力形成“倒逼”,以至于浙江绍兴在2006年就提出“亩产论英雄”的口号,并通过报纸公布当地企业效益“亩产英雄排行榜”,定期考评排序,鼓励企业节约集约用地。对地处西部内陆的四川而言,土地资源现状也并不乐观。省政府4月底发布的第二次土地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四川省人均耕地仅1.12亩,低于全国人均1.52亩水平;全省建设用地增速较快、效率不高、格局失衡的阶段性特征明显。如果再无视产业园区土地利用效率,可持续发展也许将难以为继。
以“亩产论英雄”,树立正确导向是关键。四川省县域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发展也不均衡,对部分欠发达县而言,存在着“招商饥渴症”、“引资焦虑症”,地圈起来了总得“见点声响”吧,于是“抓到篮里都是菜”,先把企业引进来,至于效益如何,便无暇顾及了。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政府施政理念对企业行为具有导向性,政府倡导什么、推动什么,制定什么政策等,往往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风向标。对一个县来讲,产业园区汇聚了政策、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坚持“亩产论英雄”,就是要树立这样一种导向:园区建设是实打实地“种庄稼”而不是“栽盆景”,园区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持续投入和高效运转。对那些投资“空头支票”、效益“打了水漂”的企业,政府的“有形之手”就该及时出招。
怎样衡量“亩产论英雄”,如何保障“亩产论英雄”,核心之举在于制度约束。对落户园区的企业,从一开始就要建立规范的管理、监督流程和奖励、退出机制,对准入审核、用地指标、投产运营等环节严格把关。尤其在企业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等方面,要科学设定引导性指标,并为“亩产高手”、“单产冠军”提供更多优惠、实施政策“倾斜”。值得注意的是,省政府曾于2007年和2009年出台了两个指导意见,明确省级以上产业园区每亩投资强度不低于100万元,国家级产业园区每亩投资强度不低于150万元。世易时移,在沿海一些园区每亩投资强度高达300多万元的今天,我们要不要出台全省统一的,涵盖省、市、县各个层级,明确投资强度和土地利用效率等相关指标的园区发展指导意见,确需走入决策层面。当然,我们不能唯“亩产论英雄”,对那些虽短期能带来显著效益,但污染大、能耗高、技术落后、不符合产业政策和长远发展要求的企业,要毫不含糊实行一票否决。
挥霍今天的土地资源,就是挤压明天的发展空间。近日,四川日报一则泸州“江阳区各大园区‘自我革命\’谋升级”的消息引人关注。一方面,他们把20多家因投资强度不达要求、科技含量不高和效益低下的企业“请出”园区,收回800多亩土地和5万多平方米闲置厂房,实现了“低效企业请离开”;另一方面,他们制定新的招商标准,对入驻企业投资额度、土地利用率等进行明确规定,提高入园门槛,实现了“留驻企业须升级”。两招并举,最终换来了江阳园区经济的提档升级、提质增效。江阳在行动,全省每一个园区没理由观望。
新闻推荐
四川省举办住院医师临床技能大赛本报讯(王海川记者向朝伦文/图)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卓越医师?基本要求: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6月21日至22日,四川省第二届“成医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技能临床大赛在成...
泸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泸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