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晚8点,成都锦城艺术宫内座无虚席,话剧《蒋兆和》在这里拉开大幕。这部为献礼著名画家蒋兆和诞辰110周年而创作的大型史诗话剧于11月2日在北京清华大学首演,随后又在泸州公演4场,场场满座,观看人次近4000人。
一位与齐白石、徐悲鸿齐名的国画大师,一张为民抒怀、震惊世界的《流民图》,半个多世纪后,一场话剧让蒋兆和重回公众视野,也让更多人了解这位“紧握秃笔,为民写真”的民族画家。
□本报记者 程文雯
画贯中西与徐悲鸿同创“徐蒋体系”
1904年出生于四川泸州的蒋兆和自幼家贫,16岁便独自离开家乡,在上海以画画维生。蒋兆和在上海自学西方素描,以写实的笔法记下了黄浦江畔的黄包车夫、街边摆摊的算命先生、卖子求生的穷苦大众……
1927年,经友人引荐,蒋兆和在上海认识了刚刚从法国留学归来的徐悲鸿,他中西结合的运笔与徐悲鸿所提倡的写实画法不谋而合,两人在绘画上颇有共鸣,惺惺相惜。后两人共同执教于当时的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在那里,蒋兆和饱览了徐悲鸿从国外带回的原版画册和世界名家的美术复制品,在西方绘画上的修养日益深厚,成功解决了素描造型与中国画笔墨间的矛盾,与徐悲鸿一起创立了融中西艺术为一体的中国人物造型教学体系——“徐蒋体系”。
话剧最后,舞台上的齐白石吟出了“妙手丹青老,工夫自有神。卖儿三尺画,压倒借山人”的诗句。这是画家在看到蒋兆和所作《卖子图》后题下的诗文,也是对蒋兆和高超画艺的最佳解读。
丹青绘流民12米长卷抒国难
日前,“不尽丹心——蒋兆和诞辰110周年纪念特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流民图》再度亮相,这幅反战巨作是蒋兆和呕心沥血的代表作品。1943年,《流民图》在北平太庙首次展出,几小时后就被日本宪兵队禁展;1944年在上海法租界展出后,被日本人以借阅为名变相没收,失去下落;1953年在上海一间地下室被发现时,已仅存半卷,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沿街卖唱的祖孙、饥饿乞食的孩童,躺倒路边的饥民……《流民图》长12米、高2米,描绘了100多个流亡北平的难民形象,画中人物几乎与真人等高,结合了中国画的线描和西方美术的明暗技巧,既有中国画的神韵,又不乏写实特点,各个形象逼真,刻画入骨,是日军侵华时期“世乱民多散、年荒鬼亦饥”的真实写照。
话剧导演兼编剧,曾获中国戏剧最高奖金狮奖最佳编剧奖的王鹏博告诉记者,为了在舞台上还原这种冲击,他特地找到中国人民艺术剧院的舞美设计师顾屹,要求他在舞台上做出一个跟真正《流民图》一样大小的道具,将画里的100多人全部展现在舞台上,“语言说不出,就直接让观众看到这种震撼。”
家乡情《流民图》长刻玉蟾山
“少小离家未得归,蹉跎岁月八十余。梦中常饮家乡酒,期于相邻共举杯!”11月8日,《蒋兆和》在泸州首场公演,话剧最后一幕,舞台上的蒋兆和刚刚吟出全诗首句时,台下已掌声雷动。尽管少小离家,蒋兆和与家乡泸州的情缘却留存至今。
泸州玉蟾山上,刻着一幅浮雕的《流民图》,前面竖立着蒋兆和的塑像。1985年,年过八旬的老人在北平家中见到家乡来客,得知自己的《流民图》将被刻于玉蟾山上时,激动地吟出前面的诗句。
11月7日,位于泸州市龙马潭区小市街道卿巷子的蒋兆和故居修缮完毕,向市民免费开放。古朴的青砖围墙围着故居院落,青瓦屋顶、白色篱笆墙,院子中间,还栽着一株20多米的大桑树。两排故居呈直角排列,正对大门的房内,悬挂着蒋兆和先生的自画像,侧面墙上则挂着《流民图》复制件。居室里,还原了蒋兆和幼时生活的场景,不少作品和复制品,展现了蒋兆和一生的轨迹和艺术成就。“现在,先生已经是我们泸州的一张文化名片。”泸州市文物管理局局长冯健说。
新闻推荐
第三届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上,专家热议□本报记者张岚寇敏芳“资源依赖度提升1%,人均GDP下降0.21%”、“在甘肃玉门的一些矿区,房价是一平方米50元,也就是说80平方米的房子只能卖4000块”……...
泸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泸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