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新闻 泸县新闻 合江新闻 叙永新闻 古蔺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泸州市 > 泸州新闻 > 正文

土地整治 带来的小村“蝶变”

来源:四川日报 2014-11-18 11:41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赵若言

一排排灰瓦白墙的川南民居错落有致,“最美乡村公路”从家门口穿过,5000亩连接成片的地里“3月菜花黄,8月高粱红,11月蔬菜绿”……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永兴村村民张光荣说:“现在的生活就跟土地里的庄稼一样,五颜六色的。”

作为“中国白酒金三角”的核心腹地,泸州市黄舣镇近几年走出了一条现代农业、白酒产业、乡村旅游业三产联动发展之路。

三产联动的发展热情是如何被“点燃”的?近日,记者走进黄舣镇永兴村寻找答案。

土地综合整治促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

11月13日,沿着泸州市酒谷大道驱车半小时,一条笔直宽阔的乡村公路把记者带到了永兴村。乡村公路边就是千亩良田,“永兴村以前可不是这样呢,全是零星的小块块,质量也不高。”张光荣的儿子张兴亮说。

2006年,距永兴村仅两公里的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破土动工。黄舣镇党委副书记赵淑华说,从那以后,镇政府大力打造“酒业第一镇”,同时下大力气发展现代农业。

“从哪儿下手?当然是土地。”赵淑华斩钉截铁地说。

大刀阔斧的整治始于两年前。泸州启动建设江阳区黄舣镇华堂寺、永兴村、蟠龙湾村土地整理项目,投资1300多万元,整理土地10万多亩。

通过土地综合整治,零散的小块耕地变成大块田地,还新增了耕地1000多亩。“另外还新建100立方米蓄水池14口、排灌渠2条、支渠14条、田间道路13条、生产道路21条……”泸州市国土资源局江阳分局相关负责人细数着土地整治的成果。

耕地的整治为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石。永兴村新建专业合作社2个,490户村民变股民,将自家土地入股红高粱公司。全镇共建成近5000亩红高粱种植基地,直供两公里外的酒业集中发展区,并形成“112”生产模式——每年一季油菜、一季红高粱、两季蔬菜轮作生产。“既提高了耕地质量和数量,农民在土地里也抛出了‘金娃娃\’!”泸州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丁跃萍说。

一二三产业齐备喊着号子“齐步走”

土地整治不仅让永兴村现代农业与白酒产业不断壮大,还引来了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依托颇有特色的农业地景,以及沿江百里龙眼长廊的秀美风光,永兴村的乡村旅游发展迅猛。

每年春秋两季,来永兴村观赏油菜花和红高粱的游客络绎不绝。2012年,接待游客数量达到20万人次,现在更是达到每年50余万人次。“一二三产业都有了,喊着号子就能‘齐步走\’。”赵淑华感叹。

产村相融,三产联动自然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村民们流转了土地,收了租金,还能一边给红高粱公司打工,一边去酒业集中发展区务工,各个忙得不亦乐乎。“我现在不仅是股民、工人,还是老板呢。”张光荣跟记者讲起了他的新生活:按600斤/亩黄谷作价,每亩地每年可获得土地流转收益约800元,酒业园区和红高粱公司务工工资每月1000元-3000元,另外,还有开办农家乐和乡村旅店等多份收入。

全村像张光荣一样在酒业园区务工的有600余人,在红高粱公司务工的有260余人,开办新型农家乐和乡村旅店的有6家。当地农民年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1万元增加到了2013年的近1.5万元。

新闻推荐

泸州市档案馆征集珍贵历史图片入馆

本报讯(记者郝勇)12月9日记者从泸州市档案馆获悉,该馆近日征集到一组珍贵历史图片进馆,图片再现了1963年朱德委员长视察泸州医学院的场景。泸州市档案馆已将这组图片对外公布。据了解,朱德早年参加护...

泸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泸州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土地整治 带来的小村“蝶变”)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