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建设中的沱江六桥引桥,只差90米“接地”,预示着大桥不久将通车投用。本报记者 牟科 摄
■本报记者 吴良春
赛程过半,喜讯频传。
6月最后一天,“泸州造”第一批智能手机下线,开启了四川友信达公司在泸的新征程,也标志着泸州市在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特别是智能终端产业发展上迈出关键一步。
7月底,华为大数据中心将建成投用。
这将是泸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两大标志性事件。
新兴产业起步就加速,传统产业回升势头愈加强劲。项目建设成为泸州推动发展的有力抓手和关键载体。
触摸来自一线的最新信息、感知来自市场的强烈脉动,一张起承转合的项目投资攻坚年“半年报”跃然纸上——
转变思路
项目从有到多到优
2017年,泸州市创造性落实省委、省政府“项目年”部署,确立项目投资攻坚年主题。
长江经济带建设、“双两百”城市进入国家规划、自贸区落户……在一系列重大机遇面前,泸州密切关注国家、省上的战略导向、政策方向、重点投向,有的放矢对接项目,围绕区域中心建设、产业转型发展、交通枢纽建设、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持续谋划大项目、好项目。
2月4日,市委书记蒋辅义在全市项目投资攻坚推进会上指出,要始终扭住项目投资任务、项目生成储备、项目落地见效攻坚,切实加强对项目投资攻坚的组织领导。“着力把泸州打造成为审批事项最少、审批速度最快、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的市”,铿锵有力、掷地在声。
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强要求,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优化服务环境、优化投资环境、加大督查督办。
泸州市全年将实施609个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投资1500亿元。项目投资被抓在手中、落实到行动上,如火如荼、有声有色。
项目从有到多到优,得益于泸州市创新项目推进相关机制。首先是强化市项目推进中心职能,设立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政协副主席任组长的6个攻坚组,统筹项目包装生成、申报审批、实施推进和要素保障。其次是创新项目实施模式,建立工程咨询、施工、监理等八类企业库,政府性投资项目在企业库公开选择企业实施,同时推进项目投资“放管服”。第三是创新项目融资方式,推行“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模式。(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刘强在泸州市迎接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推进会上强调 以最坚决的态度、最迅速的行动 和最有力的措施抓好环保工作
本报讯(记者李瑞莉)昨(3)日,泸州市召开迎接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推进会,就抓好当前及今后全市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强出席会议并讲话。刘强强调,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抓好环保...
泸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泸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