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森波
7月12日,四川发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凤朝考察泸州,为组建医药产业发展基金、助推泸州市大健康产业项目早日落地实施做准备。
这家被誉为四川省省级综合性产业投融资平台的“航母”,何以青睐泸州?王凤朝说,他的心为泸州具备化工产业和医药产业融合的优势而动。
也恰是钟情这类优势,包括山东步长制药集团、人福医药集团在内的一大批知名民营企业“奔赴”泸州,合力驱动全市现代医药产业一路高歌:其利润总额今年1至5月同比增长44.9%。
高速增长的现代医药,正为泸州绿色发展代言。作为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泸州产业突破路在何方?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培育?泸州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倾情打造长江上游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保障。当前,产业结构更“新”、发展模式更“绿”、经济质量更“优”,已是加快建成生态文明美丽泸州的新词。
做加法:“押宝”绿色产业项目
核准以原煤为燃料的工业企业改、扩工程项目;停止审批、核准、备案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扩大产能项目。
也正是相中泸州市的“绿色”情怀,华为公司、南瑞集团、许继集团、合肥国轩高科等一大批新型生态工业企业纷纷“扎根”泸州。
探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泸州善做加减法。
今年,泸州市实施重点产业类项目276个,比去年多37个。虽然项目个数每年在变,但绿色产业项目始终是重点。正是一如既然地坚持,经济效益为此突飞猛进——
去年,中海金象高等级润滑油加氢项目投产,这是西南地区首家生产高端润滑油的清洁型企业,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3亿元。在泸州国家高新区纳溪科技园,计划总投资200亿元的西部绿色智能住宅产业园每天换“新颜”。这个6平方公里的区域,今年9月后就将重点布局节能建材、绿色智能住宅等产业。“建成后预计年产值约500亿元,眼下已有四川惟思创新科技、四川生鲜食客科技智慧冷链配送项目等入驻。”纳溪科技园管委会负责人透露。
加法还见之于做大做强增量上。
近年来,泸州市瞄准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电网、现代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绿色产业旗舰企业、行业领军企业、产业链节点企业和核心配套企业,大力开展以商招商、协会招商、产业链招商、合作式招商。仅今年1至5月,全市到位市外国内资金547.8亿元、增长18.3%。
但近年来,泸州市招商引资频现“拒签门”。作出拒绝的一方是政府,尽管对大项目如饥似渴,为保山川秀美,落后的项目再大也不引进。
泸州市对此出“狠招”:严控燃煤工业项目,城市建成区内禁止引进、审批以原煤为燃料、原料的工业企业项目,停止审批、
做减法:产业轻装上阵、“瘦身”发展
接踵而至的新型企业,增强了泸州的生态“厚度”;而解答绿色发展的“考题”,泸州还尝试着做减法。
据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泸州市坚决实施煤矿关闭和兼并重组,严控煤炭生产,压减工业领域、服务业领域煤炭消费总量。截至目前,全市共关闭煤矿68处,化解过剩产能782万吨/年。特别是加快实施燃煤工业窑炉清洁能源替代工程,逐步改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轻质柴油等清洁能源,城市建成区内10蒸吨及以下和燃煤大灶基本实现了清洁能源改造。
做好减法的决心不仅如此。
2015年下半年开始,泸州老窖大刀阔斧清理旗下的总经销品牌,半年时间左右将旗下产品条码由原来的3000个砍到900个。郎酒集团则选择恢复中档经典酱香型“郎”牌郎酒,停产部分产品,优化和加强腰部产品布局。与酒企巨头同步,拥有700多家中小酒企的泸州着力调整白酒产业结构,引导企业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推动企业生产更多适销对路的产品,其实是让白酒轻装上阵、“瘦身”发展,最终目的则为优化提升传统产业。
产业仍在继续优化。
去年,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武骏玻璃制品有限公司斥资6000万元,对原有厂区技术改造,实现生产产生热能的转换利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在投资乏力的当下,让企业主动耗巨资“减负”的动力,来自于泸州市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
近年来,泸州市打破“洗碗效应”,全市各级干部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成功必定有我”的担当,形成了积极干事创业的合力。“为了让更多企业注入‘绿色\’基因,去年泸州建立了‘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库,结合污水垃圾处理、生态修复、石漠化治理、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等方面,储备了生态环保方面的重大项目54个、总投资303亿元,‘十三五\’期间将完成投资271亿元。”市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科负责人说。
新闻推荐
近日,泸州市全面启动入户调查工作,对全市户籍人口中33万多尚未参加社会保险的居民进行入户调查登记信息。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人社部门充分发挥牵头部门的作用,按照职责分工,加强与财政、公安...
泸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泸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