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经典大门
推行课改
实训室
近年来,江阳职高逐步走上发展快车道。2014年搬迁至新校区后,学校成功实现了华丽转身,逐渐步入规模化、规范化、集团化、品牌化的发展轨道。
经过三年来的探索与发展,江阳职高又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随着新一年的到来,江阳职高又将迎来怎样的发展机遇?日前,川江都市报记者专程来到江阳职高,对校长林波进行专访。
◎ 川江都市报记者 何晓梅
改革机制 建设现代职校
三年前,江阳职高搬迁至位于江阳区蓝田街道黄角坪的新校区。建筑面积达9.1万平方米,在校生6200余名,实训设备先进,总价值4000余万元,有工位3000个,设施一应俱全,学校的基础能力明显增强,处于全省领先水平。更重要的是,该校迎来了事业发展“第二春”:继成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之后,成为泸州市两个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单位之一。
通过探索与实践,江阳职高建立起了理事会、监事会的工作机制。理事会、监事会由区人社局、区财政局、区教育局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目的是要通过试点和改革,实现用现代企业的理念与方法来治理学校。2017年9月,该校召开了第二届理事会、监事会换届工作会和审议工作会。如今,学校的重大决策、改革,都是通过理事会、监事会来决定。
“法人治理结构试点,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重大的政策支撑和机制上的支撑,不仅在人事、财务、激励机制等方面得到突破,而且因为引入财政、人社、教育等多个部门,学校对外联系更广泛了。”林波深有感触地说道,最近学校通过人社部门的牵线搭桥,正和多家企业洽谈,创新一种新型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人才培养 校企深度合作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江阳职高更加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职业学校和普通学校最大的不同,就是以就业为导向,我们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林波如是说。
去年以来,江阳职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分专业组建了10多个订单班、冠名班,比如东星航空班、蓝安汽车班、广东正向班(学前教育专业)、国企定向班(与省人社厅下属的四川省劳务开发集团公司共建,学生毕业后全部输送到国企上岗工作)等,共计有600余名学生从中受益。
林波把该校人才培养模式总结为四句话,即“招生即招工,教师即师傅,实习即生产,毕业即就业”。在招生阶段,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招生,学生进校后要签订两份协议:与学校签订就读协议;与企业签订预用工协议(双向选择,对双方既有约束又有弹性);学生在校学习的前两年,以学校管理为主、企业为辅,通过企业管理人员来校协助管理,技术人员来校上课,将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文化带到学校来;在第三学年的上半年,学生将到企业学习(不是顶岗实习),则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由学校派老师带领同学到企业学习;在最后半年的顶岗实习阶段,以企业为主来培训学生,学校派指导老师予以指导。
尝到甜头后,江阳职高今年计划再组建2个订单班,专业方向为3D打印技术、工业机器人。目前,学校特地派出管理团队前往湖北武汉、广东等地相关企业进行了专门考察。
课改探索 提高教学效率
要不断增强办学实力,前提是必须大幅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使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近几年来,作为“全国数字化实验学校”的江阳职高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依托世界大学城“一生一空间”的教学平台,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来推进教学改革,大大提高了学校的整体教学效率。
2016年开始,江阳职高在全省中职学校中率先推进 “小组合作学习+网络教学”的改革模式,在全校组建了16个教改班。教改班教室里的配备十分精良:每间教室安装有大屏,每个学生一台平板电脑,每个小组一台笔记本电脑,每个老师一台平板电脑,屏与屏之间全部实现了互动。比如,同学做的作业,立刻通过平板发送到教室里的大平板上进行全班展示。
更重要的是,上课前老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把教学预案放在网上,学生在网上进行预习;上课时,老师运用“雨课堂”技术把学习资料全部发送到学生的平板电脑上;课后,老师通过平台布置作业,学生在平台上做作业,老师随时可以通过手机app端进行检查,充分实现了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突破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为了推动这项改革,林波还带头在校内上课改公开课、示范课。在他的带动下,老师们积极投入到课改中来,如今全校有50%以上的老师掌握并能熟练运用这种教学手段。这一课改模式在全校不断推进,广受老师和学生、家长的欢迎。该校于2017年12月承办了全市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现场会,省职成教学会、省教科院与省内20余家学校领导莅会,其课堂教学改革与信息化有机相融,得到与会领导与专家的好评。
“我们计划在今年再建16个教改实验班,逐步在全校推广这项课改。” 林波如是说。
产教融合 办学走出校门
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基础教育,它培养的是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服务地方经济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决定了职业学校的办学必须实现深入的“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要真正实现服务地方经济的建设与发展,那就必须让我们的办学走出去。” 林波告诉记者,为了实现深入的“产教融合”,江阳职高提出了两句响亮的口号,即“把职业学校办到工厂去”、“把职业学校办到农村去”。
其实,早在2016年,江阳职高就开始尝试,和泸州蓝安集团合作,把汽修专业的课堂“搬到”了该集团的操作车间,常年有2个班的学生在工厂学习,上午是学校老师上理论课,下午就到车间跟着师傅学习。
目前,该校更是加快了步伐,分别与区域内的科技园区、农业园区洽谈,合作共建分校,不仅集教学、实训、企业生产于一体,培养学历教育学生,而且为园区内的众多企业培训在职员工,直接服务于企业。同时学校努力向着国际化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到海外办厂,企业出去了,需要职业教育跟进。去年9月,该校作为四川省500多所中职学校的代表,参加了在广西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11国职业教育论坛,第一次将江阳职高的形象和办学特色面向海外进行展示。
发挥优势 争创示范职教集团
随着办学实力不断提升,江阳职高近年来取得了诸多殊荣:国家紧缺型人才(计算机)培养基地、全国信息化试点与数字化校园实验校、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四川省文明校园、四川省五四红旗团委等等,其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专业的管理团队、现代化的办学理念、优秀的师资队伍、高效的育人效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今的江阳职高已经发展成为泸州市中职教育的一大知名品牌。
去年11月,省教科院3位专家来到江阳职高考察调研。经过2天的深入考察后,专家们一致给予了高度评价:纯正、规范、朴素。
据林波介绍,为了大幅提升教育效率,优化教育管理,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该校将继续依托信息化建设,“以用带建,迭代推进”,基本把江阳职高建设成为一所“硬件条件现代化、管理平台现代化;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现代化;师生思想、行为现代化;环境现代化”的学校,向国际化、集团化方向迈进,力争在“十三五”期间,把学校建设成为全省十大示范性职教集团。
新闻推荐
本报讯(叶园刘影记者张婷)记者23日从江阳区工商局获悉,为维护竞争秩序,净化市场环境,助推旅游消费,确保人民群众度过欢乐祥和的元旦、春节,从去年12月12日起至今年3月22日,江阳区工商局在全区组织开展了...
泸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泸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