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亚琴
去年来,“泸州造”频频问世,折射出泸州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泸州制造”重新崛起,除了带动产业发展,也激发了人们对“泸州制造”的信心。
去年6月30日,四川友信达科技有限公司投产的“泸州造”首台智能手机正式下线,泸州“本土造”智能手机实现“零”的突破。10月31日,泸州芯威科技有限公司发布 “泸州芯”,这是泸州市第一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芯片。去年来,多家智能终端企业在泸州相继落户投产,一个“千亿产业”正在泸州落地生根。
去年11月,两款国际领先水平的无人机亮相迪拜国际航展,引起轰动。今年,这两款无人机将实现“泸州造”。随着航空航天产业的布局和发展,航空发动机等也将逐步实现“泸州造”。
去年11月24日,“泸州造”涤纶包在泸州通关后,走出国门。今年1月8日,第一台“泸州造”新能源电动汽车驶下生产线。随着产业的发展,今后更多城市使用的新能源电动汽车将实现“泸州造”。
从涤纶包,到智能手机、芯片、新能源电动汽车,再到无人机、航空发动机,“泸州造”从日常生活用品到“高精尖”产品,品类丰富,涵盖领域也在不断扩展。“泸州制造”多点开花,产业结构不断丰富,带来的是经济发展“走强”。
“泸州制造”重新崛起,带来的是产业的强劲发展。龙头企业、核心企业落户,带来的是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和集聚。智能手机、芯片的生产,带动手机生产企业不断集聚,推动智能终端产业发展。新能源电动汽车制造,带动新兴产业的“新”发展。无人机、航空发动机,则推动航空航天事业“一飞冲天”。
“泸州造”,不仅给经济发展注入动力,更给老百姓带来自豪感。去年以来,每一个“泸州造”出品,泸州人都会在朋友圈晒一晒,给远在外地的亲朋看一看泸州的发展成果。“我的大泸州,厉害了”“泸州要造无人机了”,从一条条评论中,不难看出老百姓油然而生的自豪感。
泸州民众对“泸州制造”的这种“炫耀”,是对泸州制造重拾信心,是对泸州发展的认同,对泸州发展的信心。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朱虹实习记者马梦蝶1月25日,泸州市城市形象定位语和城市形象标识一经发布,随即刷爆了泸州人的“朋友圈”。泸州市多家权威媒体的报道,将泸州市城市形象定位语和城市形象标识在短时间内迅...
泸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泸州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