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8农历新年到来了。但对于中国足球人而言,他们脚步匆匆,片刻都不敢停歇。
在过去的两年里,中国足球是如此分裂的存在。
一面是天价联赛版权和无数大牌外援的涌入,中超一时间成了世界足球都不能忽略的版图。另一方面,中国足球依然被“世界杯出局”、“亚洲杯失利”的字眼充斥着。
在足球改革的大旗下,2018年,中国足球或将迎来拐点。在这拐点背后,公众与媒体真正聚焦的不该只是那些高光俱乐部、大牌球员,而更多该把目光放在为中国足球搭建人才塔基的基层工作者身上。
这是一群耐得住寂寞,真正爱足球的人。从2月12日开始,澎湃新闻将陆续推出8个基层足球青训工作者的“2018系列报道《足球追梦人》”。
大寒之后,中国足球一定立春。
余东风。视觉中国 资料图
提到四川足球,余东风是个绕不开的名字。
他曾长期执教多支川渝球队,人送外号“甲A不倒翁”。在职业足球圈摸爬滚打多年,如今他选择了把时间奉献给青少年足球。
十多年前结束职业教练生涯后,他就投入了校园足球教练培训等工作。在余东风看来,现在的这份工作,甚至比当职业教练更有成就感。
而今虽已头发花白,年近六旬的他依然直爽。谈到现在的中国新生代球员,他直言比当年差距明显,而其原因就是两个字:缺练。
2018年,余东风希望他们把“练”这门课补上。
1995年11月11日,四川全兴主场3-2击败青岛海牛,成功保级。余东风拥抱姚夏和外援。视觉中国 资料图
当年被喊“下课”,如今上课当老师
余东风的教练生涯有两个标签为人所知,一个是他的外号“甲A不倒翁”,从1993年到2005年,他辗转执教了川渝多支球队,连续四年执教四川全兴的历史还一度创造了中国顶级联赛连续执教时间最长的纪录。
而另一个就是“下课”。
这个中国球迷耳熟能详的“术语”当初就是四川球迷喊给他的。最后在2005年结束执教生涯时,他6次“下课”的经历也是当时的中国足坛最多。
但彻底“下课”之后,余东风过上了给人上课的生活。
“2009年,国内开始搞校园足球,我就开始去全国各地讲课,培训青少年足球教练。后来四川省足协派我搞四川的校园足球,又开始全省跑。”
从那以后,他开始了另一段奔忙的生活。就像2月6日,他刚参加了在四川泸州举行的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选拔赛,当晚立马又飞到了珠海,参加全国校足办组织的校园足球教师教练员国外留学选拔,来担当考官。
曾经的川足“大佬”如今埋头足球基层,角色上的转变不可谓不大,“感觉和职业教练肯定不一样,首先经济情况天壤之别了,拿的是死工资。另外工作方式不一样,当教练是心累,现在是到处跑,人累。”
但58岁的他并不抵触这样的“累”,反而乐在其中,“搞青少年足球,看到来自各个地区的队伍在全省打比赛,看着心里还是很舒服。”
去年的天津全运会上,四川U18男足获得了亚军,创造了四川足球在全运会的历史最好成绩。而这批队员,正是在他开始从事青少年足球的2009年前后所发掘出来的。
“成就感不一样,说句大话,当职业教练只是一时的成绩,现在是长久的成绩。”
对于现在的工作,余东风很满足。
余东风指导足球青训工作。
比足球基础,西部还是弱
曾有媒体把余东风和另一位中国足球“大佬”徐根宝相比,但余东风却认为自己和这位上海足球“教父”有很大区别。
“他是自己带球员,成绩要大很多,我是为足协办事,工作不一样。但共同点是我们都在搞青少年足球,都是热爱足球才从事这些工作,毕竟年纪大了早点退下来休息也挺好,但因为对足球喜欢,所以一直没有离开。”
不过,和徐根宝的根宝基地一直都能吸引全国的足球苗子不同,四川的足球人才却一直都只能从本地发掘。
就像余东风所言,四川没有自己的中超球队,留不住人才,而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资源要多很多”。他说,好苗子从四川跑掉的太多了。
现在效力申花的新星刘若钒就是一个例子。他出生于四川南充,但后来却因为青训条件问题选择了去上海根宝基地,去年全运会,他身披的也是上海队的战袍。
对于四川足球基础的薄弱,余东风也毫不讳言。
比如去年参加全运会的U18队,这支球队虽然平时也是集中训练,但却连自己的训练场地也没有,不得不一直靠去外面到处租场地,“至今场地的事情也没定下来。”
基层教练的水平则是另一个问题。刚开始搞校园足球时,余东风甚至发现全四川竟然都没有一所中小学能做到给小孩传授正确的技战术知识。
“西部在教练这方面还是比较薄弱,发现人才的能力相对欠缺。青训教练不是随便谁都可以,从零基础带娃娃,从技战术到比赛,很多人还是会觉得吃力。”
在余东风看来,想要吸引更多人才从事基层教练员这个行业,首先还是需要提高待遇,而现在虽然比以前有了提升,但还是不足以达到理想中的效果。
“水平好的教练不愿意搞基层,更想去俱乐部,毕竟钱拿得多一些。”
余东风和马明宇。
踢球总比天天打游戏好吧
毫无疑问,青少年足球不是一项可以一蹴而就的工程,就像余东风所说,教练的培养、基础设施的建设,都需要时间。
而近几年间,中国发展青少年足球的成果也有目共睹,至少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参与到了这项运动中来。
“现在明显踢球的小孩比以前多了,前几年,全国U12年龄段选拔只有一两百个娃娃,教练都很难挑人,但现在就有几十支队伍,几百人是没问题的。”
而在四川,这几年的工作也效果明显。从2012年开始组织全省校园足球联赛到现在,参赛人数几乎增加了一倍,还出现了名额有限,想参加报不了名的情况。
此外,从青少年的培养观念上,现在也和以前有了不小的变化。
“以前各个市各个区都有体校,后来都解散了,现在就是通过建设精英青训中心这样的方式重新搭建起来,踢球和学习结合得更紧密。”
1998年,在从四川全兴的帅位上离开之后,余东风曾去德国学习进修了一年。当时让他很惊讶的就是外国在足球训练观念上的不同:不像国内是“赶着练”,而是全凭球员的自觉。
现在他觉得,我们的足球观念其实也是在往这个方向发展,“不过当然实际上的差距还是很远。”
余东风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四川在校园足球基础上设立的精英青训中心,就是利用周末时间训练,不占用学生的课业时间。而省足协所培养的球队,平时对小队员也是采取训练和学习结合的方式,白天正常上课,训练就是在清晨和下午放学之后。
又一届全运会结束,足球水平好的球员进了各家俱乐部梯队,而一部分则选择放弃职业足球走了上学的路。
对此,余东风说:“这样也挺好。”
“实际上踢球就是孩子的一门爱好,终身受益,而且体育是正能量的东西,在室外去运动,总比天天在家打游戏好吧。”
现在的中国球员“缺练”
从1970、1980年代做球员,到1990年代当教练,再到近10年从事青少年足球,余东风经历过中国足球的高峰和低谷。
和以前相比,余东风觉得现在的青少年足球工作比以前更“规范了”,不像以前“各搞各的”。
对于中国足协出台的联赛U23新政和外援限制,余东风并不和许多球迷一样持否定意见,相反,他认为这是必要的措施。
“必须要用这些东西来帮助和改变他们(年轻球员),带来更多训练和比赛的经验。球迷当然是希望看到更精彩的比赛,但是联赛攻击线位置都被外援占完了,我们哪还有好前锋呢?”
“这是对中国足球正面的东西,有它长远的好处。”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但话锋一转,这位年近六旬的足球老人也有点恨铁不成钢。
“打不上比赛,其实说到底还是说明他们水平还不够。教练也不是傻的,你水平高,教练怎么会不让你上场比赛。我也当过教练,哪个好的我都想用。”
“现在的小娃娃上得太慢,像我们那个时候很多球星,马明宇、邹侑根他们,很多都是十八九岁就打上联赛了,但现在就很少,实际上我们是强行让他们锻炼。”
身在2018年,余东风仍然还怀念着中国足球的“黄金年代”。
“容志行那一批,还有就是甲A开始那段时间。以前那些球员你随便说一个,范志毅、郝海东、魏群、马明宇,都是很有特点的。现在很多“球星”,说实话真看不出来。”
为何出现退步?余东风给出了自己的看法:缺练。
“那个时候我们训练也“不讲科学”,就是大运动量训练,虽然不说跑一万米,但是一场训练下来就有万米跑的水平。以前的教练,包括徐根宝,训练的量和要求都很高,是现在不能比的。”
“当然,现在训练更“科学”了,可能人也懒了吧。”
新闻推荐
重庆大姐“保驾”泸州电网18年 “能赶上年夜饭,是今年最高兴的事”
◎川江都市报记者许亚琴李雪莲,国网泸州供电公司调控中心地区监控班工作人员,重庆人。毕业后只身来到泸州供电部门上班,18年来,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个春节在泸州坚守岗位,未能与家人团聚了。今年也不例外...
泸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泸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