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艳 张光蔺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在泸州市江阳区大山坪街道康华苑社区杨运珍老人的眼里,近两年身边的一切都有些不一样了。“不经意间,‘党建’文化元素增多了,都体现在细微服务中,居民纷纷从小家走出来,一切都更和谐了。”73岁的杨运珍得出了“结论”。
不只是杨运珍,在街道的大多数居民都有着相似的感受:房屋立面清爽了,院落墙上新增了不少 “微光党建”的宣传信息。
这一变化的缘由,得从大山坪街道实施 “微光党建”的探索说起。“事实证明,‘微光党建’对创新社会治理、提高群众幸福感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大山坪街道党工委书记何文良说。
整合资源催生“微光”品牌
一叠红纸,一双巧手,刀起无声,纸屑落地,一幅精美的“福”字作品,在72岁的范国兰老人手中成形。“我们社区叫康华苑,我们的生活就要幸福安康……”在范国兰家中,老人正在给坐在她面前的6名老人“学生”上手工课。而这,只是大山坪街道打造“微光党建”的小载体、微阵地。
2017年以来,大山坪街道创新社会治理,创新性推出了“微光”服务模式:即微承诺、微联系、微议事、微服务、微幸福,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充分发动广大党员群众走进社区参与到基层治理中,实现群众参与、凝心聚力的新型服务模式,让社区居民享受到了“少跑路、不跑路、志愿服务”的便民利民无偿公共服务。
离异后与女儿一起生活的康华苑社区居民张声永做梦都想不到,2017年女儿考上大学,正当她为女儿的学费犯愁时,社区干部和志愿者帮她女儿申请的助学金就送到了她的手上;而去年,她在没操一点心的情况下,就搬进了30多平方米的公租房。72岁的党员罗德源,凭借对文学的钻研积累以及对书法艺术的爱好,在家中自办板报、给居民讲党课,虽然忙碌却自得其乐。用他的话说,“闲来无事为大家出份力,也算是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这种整合社区党员群众的“微光党建”服务模式,让一个个群众的生活需求得到了主动回应,凝聚了人心,“微光”逐渐成为了大山坪街道乃至江阳区一个叫得响的党建品牌。
从“忙事务”转向“抓服务”
走进大山坪街道康华苑社区的承诺室,一棵“心愿树”枝繁叶茂,树上写满了上到80岁、下到几岁的社区居民的“微心愿”。而每月初,社区的党员们都会按时来认领,对个别无法认领的“心愿”,就由社区党委来牵头落实。这种“你的心愿我来实现”的微服务,得到不少居民的点赞。
大山坪街道的小区很多都属无物业小区,因无人管理,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由此,大山坪街道以问题为导向,贴心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各社区党委牵头成立的 “思谏堂”,与辖区单位、党员、居民代表共同联动,定期召开例会,实现信息资源互通,解决小区居民关心的大小事情。同时,在群众中威望高的党员也主动将自己的家作为“思谏堂”的延伸阵地,义务协助社区解决卫生、治安、环境等问题,使小区管理基本达到无缝对接。目前,大山坪街道在党员家中建立的“微家”有近60个。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也是打通服务群众 “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由此,大山坪街道精准发力,以提高社区治理能力来打造“微光党建”品牌。针对近两年小区交通问题困扰居民这一烦心事,街道即时启动实施小区交通改造工程,绿化升级换代,使小区面貌焕然一新,解决了停车难,让有车、无车居民都感受到改造带来的益处。“其实,老百姓的心愿特别简单,能够让他们安居乐业,百姓就会感到特别温暖和幸福。”何文良说。
自实施“微光党建”工程以来,大山坪街道不仅实现了“忙事务”向“抓服务”的回归,更在居民中形成了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风尚,矛盾纠纷下降率达80%以上。
新闻推荐
减免非民族自治地区5.72万名幼儿保教费提高44542名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推进实施绿色惠民殡葬政策为6.03万名...
泸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泸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