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们更多追求舒适、时尚、个性、品质的服饰。
服饰消费不断升级,市民的穿戴逐渐向名牌服饰发展。
■本报记者 李瑞莉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服饰的变迁是其中最细微的体现。泸州市民的服饰由最初单一、粗糙、拘谨、保守、呆板逐渐向多样、精致、美观、适体、休闲转变。服饰变迁不仅留下的是时代发展的烙印,更记录了人们观念更新的历程,很好地印证了泸州市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和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
公式 困难时期 衣服缝缝补补都得穿
如今,追逐时尚的年轻人经常面对衣柜中琳琅满目的衣服犯愁:今天穿哪件好呢?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能有一件不打补丁的衣服穿,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奢望。
新中国刚刚成立时,物资匮乏,布料更是紧缺商品。国家于1954年发行布票,在布票流通的30年里,人们的服装色彩与款式十分单调,都是千篇一律的绿军装、灰色中山装、蓝色解放装。人与人在外形上的差别,常常湮灭在宽宽大大、色彩相近的服装中,仿佛所有人都一样,缺乏个性。
据今年80多岁的市民张婆婆回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泸州,人们的服饰以深色调为主,无论男女都是蓝灰黑,款式也比较单一。那时,年轻人最向往的就是拥有一套绿军装。张婆婆告诉记者,她家中有兄弟姊妹4人,布票有限,也没有多余的钱买布,那时小孩子都穿得不好,衣服裤子容易磨破的地方总是补丁摞补丁,尤其是男孩子天生好动,裤子最不禁穿,上面总有几个大小不一的补丁。那个年代,人们都以艰苦朴素为荣,一件衣服讲究“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家庭中孩子多的,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当时上学的时候,班里的同学衣服上很多都是有补丁的,大家都习以为常,不会觉得奇怪。那个时候穿的鞋大多是手工做的布鞋或者棉鞋,还有打光脚上学的。家里经济条件好点的,才能买双黄胶鞋来穿。”张婆婆说。
公式 改革开放 街上有了流行色
改革开放以后,时尚率先与国际接轨,服饰也向多彩的趋势发展。随着各种花型、颜色的长裙不断面世,喇叭裤、蝙蝠衫、蛤蟆镜也开始出现,泸州街头突然流动起了色彩,打破了整齐划一和单调乏味的服饰格局,人们爱美的天性被释放。
当时的电影成为时尚的风向标,一部《霹雳舞》的上演,一时间蝙蝠衫开始流行,《街上流行红裙子》引领红裙子大受追捧。上世纪九十年代,打工潮掀起时,连体裤、牛仔裤为年轻人所青睐。江阳区珠子街做服饰生意的个体户们看准眼前的商机,坐着绿皮火车到广州、上海等地进货,引领潮流的喇叭裤、蝙蝠衫、夹克衫陆续出现在泸州城区街头,成了当时服饰的一大亮点。
今年52岁的廖先生回忆道,当时的男青年头顶爆炸头、架着蛤蟆镜、松垮的蝙蝠衫或花衬衫解开几颗扣子,喇叭裤拖在地上,尖头皮鞋请皮鞋师傅钉上响底嗒嗒作响,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最时髦的扮相。
爱美的周女士对记者说,那个年代,最新款的服饰只能到上海、广州等地购买,她每次到上海出差,手里都有一张单子,写满了需要帮同事代买的衣服尺码。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珠子街、水井沟的款式才和广州、上海等地基本同步。那时,人们的生活向小康水平过渡,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基本上已是想穿什么就穿什么,有了更多选择,也更容易买到自己喜欢或适合自己的服饰。
公式 走进新世纪 服饰彰显个性和品质
进入2000年以来,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服饰消费也在不断升级,市民在穿戴上逐渐向名牌服饰发展。这时期主要有吊带衫、迷你裙、露背装、露脐装、乞丐服、松糕鞋等等,花样繁多、质料考究,与人们追求舒适、时尚、优雅的生活相适应。如出入礼仪场所时,大多数选择端庄、大气的西服、中山服;运动健身时,选择宽松、轻便、舒适的运动服;旅游观光时,改穿轻便、适体、美观的休闲服。
如今已退休的周女士告诉记者,现在,他们家里的服饰有旅游时买的、逛街时买的、网购的,可以说是数量多、花样多、质量好,还可以根据不同季节有选择性地进行搭配。春、秋有些凉意时,穿质地厚实的夹克、风衣等;入冬后,天气冷了,穿羽绒服、羊绒衫等;夏天天气炎热,穿棉麻、真丝质地透气又凉爽的服饰。
谈起这些年穿着的变化,周女士感慨地说:“现在用两个大衣橱才装得下我和老伴的衣服,到了换季时节,光是整理衣服都要花费很长时间。回想起过去缺吃少穿的年代,现在的生活真是越来越好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讯(陈生权记者曾臻)自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来,龙马潭区法院党员执行干警攻坚执行难题,坚决打击规避执行...
泸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泸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