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芳 本报记者 曾念
泸州市是四川省安全生产监管任务最重的市州之一,纳入安全监管的企业有煤矿、非煤矿山、危化品等行业领域4万余家。记者近日从市应急管理局了解到,2014年以来,全市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逐年持续“双下降”,连续7年未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这得益于泸州市全面推进依法治安,牢牢守稳安全生产“基本盘”。
“云端”赋能
用活信息化监管手段
为加快推进安全生产依法治理信息化步伐,从2017年起,泸州市持续投入1500余万元,对原安全生产预警平台进行升级改造,建成了综合应急指挥平台,分为安全监管、应急管理、公共服务、综合决策、行政管理、综合门户六大功能系统,具备安全生产监管执法、隐患排查整治、监测预警、决策辅助等功能,同时将国家、省、市、县在用的业务系统逐步整合到这个平台,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截至目前,已有886家企业在平台注册并使用该系统。
“通过远程巡查和重点抽查,及线上分析研判,将加大对安全管理不到位企业的线下监管执法,把事故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市应急管理局安监执法支队负责人说。
泸州市自主研发的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双随机”抽查系统也于2018年并入综合应急指挥平台运行,建立了抽查对象库、执法人员库和抽查事项库,不但可以随机筛选抽查事项,还具备频率平衡、统计分析等功能,可有效杜绝人情执法、选择执法、偏袒违法问题。
“标准化”建设
打通监管“最后一公里”
此前,泸州市出台《安全生产监察执法队伍“四标准八统一”建设实施方案》,着力解决基层安全监察执法队伍力量薄弱、能力不强、执法不规范等问题。从2018年起,预计用三年时间实现安监执法队伍组织建设、队伍管理、执法行为、执法保障“标准化”,实现队伍名称匾牌、管理制度、执法装备、执法检查指南、执法办案流程、执法文书填写、执法案卷归档、执法礼仪用语“八统一”。
同时,泸州市推动“四标准八统一”建设纳入《泸州市2019年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从编制、资金、基础配套保障上加以明确,进一步提升执法队伍建设水平和执法效能。截至目前,泸州市7个区(县)已设立片区执法中队25个,配备执法人员120人,配备执法车辆14台,均解决了办公用房,配备了便携式电脑、打印机、执法记录仪等执法装备,基层执法能力得到有力保障。
“三项制度”试点
规范执法全过程
“全国只有32个试点单位,泸州就是其中之一。”说起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试点,市应急管理局安监执法支队负责人信心满满。2018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方案,要求试点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基层执法时,执法人员常会遇到“翻脸不认账”的情况。“三项制度 ”的推行,正好击中“老赖”们的软肋。市应急管理局安监执法支队负责人说,“三项制度”要求,对现场检查、随机抽查、调查取证等容易引发争议的行政执法过程,进行音像记录,全过程、无死角记录执法过程,让证据采集更加充分。
为了让“三项制度”落地生根,市应急局新增政策法规机构编制,选配1名具有法律工作经历的人才,建立行政处罚案件立案、集体讨论、告知、决定、结案五级法制审核制度。硬件设施方面,设立集中办案区,新建具备身份证识别查验、音像记录、远程监控等功能的询问室。
“诊断式”执法
找准问题根源的解剖刀
泸州市聘请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的多名专家全程参与对化工行业的执法检查,针对企业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大安全风险点,切实找准问题所在,消除一批安全风险隐患,防范遏制安全事故,并通过检查发现问题,反查管理层面是否存在违法违规问题。“危化行业比较复杂,规范更新也快,有顶级专家指导,也是给我们吃了定心丸”。泸州鑫福化工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引进专家对煤矿、危化、城镇煤气管道等高危行业领域进行“诊断式体检”,是泸州市提高依法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切实掌握生产经营单位的工艺技术、装置设施、安全管理的特点,努力查深、查细、查实,找准和破解制约其安全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和重大事故隐患。
2019年,泸州市累计投入聘请专家辅助执法资金800余万元,整治隐患问题2700余条,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同比下降22.6%、19.5%。
新闻推荐
一场横跨川鄂两地的特殊入党仪式 9名西南医大附院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火线入党”
一场武汉与泸州同步举行的特殊入党仪式梁婷摄◎川江都市报记者刘明霞本报讯“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
泸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泸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