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六福在精心制作油纸伞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戴望舒的《雨巷》让无数人魂牵梦绕,牵引出对油纸伞的浪漫想象。传承400多年的泸州市江阳区分水油纸伞,因为64岁的非遗传承人毕六福这位中国“伞王”而闻名世界。
6月12日上午,笔者刚走进分水油纸伞传习所,浓郁的桐油味儿便扑面而来,工人们正聚精会神地忙着制作各自手中的油纸伞。其中,一位已积累了50多年制伞经验的老人,就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制作技艺国家级唯一法定传承人,被誉为中国“伞王”的毕家油纸伞第六代传人毕六福。
“从小就帮着父母做,自然而然就学会了做油纸伞,我在8岁的时候基本上全部过程都已经做得下来了,只是上油这一环,手的力量还不够……”生活在制伞世家的毕六福,从小就对制作油纸伞的技艺耳濡目染,这让他萌发了很大的学习兴趣。再加上家人的言传身教,毕六福对制作油纸伞一直都怀抱着耐心、细心与恒心。
“我父亲说过一句话,要学就要按照我们祖宗传下来的手艺,规规矩矩做伞,踏踏实实做人。”100多道制作工序的分水油纸伞,毕六福每天同它们“打交道”,一做就是50多年。在毕六福眼中,“慢工出细活”是对手艺人最基本、最严格的要求。对于制作油纸伞,除了把控好选料以外,制作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都必须慢慢去完成。“一坯二糊三打杂,第一步是做伞骨,就是坯子;二糊就是裱纸,纸张裱上去,每一沟要均匀;三就是打杂,包括上油、穿线、钉伞顶。三道工序三个环节必须要做细、做实、做好。”
作为中国唯一的手工油纸伞代表性传人,毕六福传承的不仅仅是油纸伞的制作工艺,还有油纸伞所传递出的一种理念、一种性格、一种文化的沉淀。在被评为传承人这10余年间,毕六福不断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认识制作油纸伞这一珍贵的手工技艺。在谈起“传承”时,毕六福认为最主要的是“走出去”,培养学生,传承和传播。
为了更好地传承发扬分水油纸伞手工技艺,位于江阳区分水岭镇伞里古街中心广场的油纸伞博物馆于2018年5月正式向游人开放,吸引了大批学生前来参观学习,毕六福希望通过对外交流学习,让更多的人了解分水油纸伞,能在坚持老祖宗传下来的手工技艺的同时,融入更多的创新元素。
“我要把这个油纸伞技艺传承好,让更多人传承和传播,喜欢我们的油纸伞,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毕六福表示。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刘校宏摄影报道6月15日,江阳职高举行了以“同心战疫——共铸爱与责任的中国力量”为主题的第五届邮票设计大赛...
泸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泸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