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年末,马鞍山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朱宏斌,成为全省公共卫生领域唯一捧起“十佳医生”奖杯之人。近日,朱宏斌再获殊荣,以他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挂牌,成为马鞍山市第三批“劳模创新工作室”之一。
意外感染仍然坚持工作
1989年,朱宏斌从安徽医科大学毕业后,来到原马鞍山市卫生防疫站工作。1998年,当涂县爆发霍乱疫情,个别自然村甚至出现整村青壮年劳动力全部生病的状况。村民十分惶恐,甚至有村民躲进山中。作为专业防疫人员,朱宏斌参加了此次防疫调查。在调查采样的过程中,朱宏斌感染上霍乱,但他丝毫不感到恐惧。朱宏斌解释说,疫情防控就像是行军打仗,必须要在最短时间内作出研判,并将所有防控措施全部到位。既然已初步判定是肠道传染疾病霍乱,及时治疗就行,无需恐慌。
2003年非典爆发,朱宏斌和同事的工作便是对各个“关卡”初步筛查出来的病人,进行再次筛查。朱宏斌记得,有天晚上,他接到通知,马鞍山市人民医院发现了一名疑似非典患者。当时,与这位疑似患者接触的所有医生、护士,都被隔离在急诊楼里。朱宏斌记得,接到通知后,他第一个进入被封锁了的急诊楼,开展疫情调查、消杀、安顿等工作。所有工作完成时,已是凌晨两点多。
支援灾区义不容辞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2
级大地震。震后防疫,国家在全国征集防疫专家,朱宏斌第一时间报了名。6月11日,他跟随安徽省援川防疫小分队,奔赴灾区。
余震不断,蚊虫肆虐,灾区气候闷热又潮湿,工作环境极其恶劣,朱宏斌得了感冒、腹泻。但是,朱宏斌从没有叫一声苦,每天深入防灾第一线,他甚至还当起了心理咨询师,为灾区百姓做心理辅导。
如今,提及那段往事,朱宏斌仍然激动不已。采访中,朱宏斌多次提到,公共卫生领域内,所有工作都是团队集体的劳动,所有成长都是一种“老带新”的传承,在自己的成长中,老一代防疫专家给了莫大的指导和帮助。他热爱传染病防治这份职业,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分内事。
本报记者方燕通讯员王春
新闻推荐
本报消息记者高文亮通讯员肖而男报道 一辆车只有一个车牌号码,可家住当涂县的李明(化名)自作聪明,用捡来的车牌贴对车牌号进行修改,使前后两个车牌号不一致,结果被当涂...
当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当涂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