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富一行8人在杨氏家谱编撰委员会办公室前合影留念。
“世纪家书”
中国人的故乡情结浓得化不开。虽然离开花山区濮塘管委会宋庄村近10天了,但远在连云港的杨志柱仍沉浸在初次回到故乡的喜悦当中。1月8日,记者分别致电杨志柱、杨志富兄弟俩,听他们道出了一封“世纪家书”背后三代人的故乡记忆。
一封“家书”牵动百年故乡情
杨志柱、杨志富兄弟俩证明他们是宋庄村杨氏族亲,凭借的是一封发黄的“家书”。杨志柱告诉记者,这封“家书”是他的祖父杨守仕离家时,太祖父请他人或亲自书写的。“由于当时家庭条件不好,祖父兄弟5人决定离开家乡,到别的地方讨口饭吃。太祖父希望他们以后常寄信回来的同时,还希望他们回来认祖归宗,特意在他们临走前分别为他们留了一封家书。”杨志柱告诉记者,这封“家书”已有百年历史,其中的“宣统庚戌年仲秋”(即1910年秋)字样,是“家书”的落款日期。
此外,据宋庄村杨氏宗族后人杨为民介绍,“家书”中的“主(祖)籍太平郡当涂县池(慈)湖乡昇平社上北丈(庄)路图(途)有南京南门外廿里止西善桥五十里止板桥七十里止龙木山八十里止六郎桥九十里止桥到上北丈(庄)村”,即新中国成立前宋庄人的送信地址。“家书”中记录的“业廷芳维学承大德家守正志绍师永宣贤世绪昌”20个字,正是杨氏族人的辈分。
时过境迁,但这封已有百余年历史的“家书”依然保存完好。“这封家书是我们的身世证明,一直被小心翼翼地珍藏着,历时百年仍完好无损,见证了我们祖孙三代认祖归宗的决心。”杨志富说,他的父亲杨正铨也曾动过重回故乡生活的念头,但迫于生计未能成行,一直是个心结。
驱车4个多小时踏上“寻根之旅”
宋庄村杨氏族亲重修族谱的消息不胫而走,也传到了杨志富的耳朵里。“这是回乡认祖归宗、完成父亲夙愿的绝佳机会。”杨志富告诉记者,在与家人商量后,2015年12月31日,他带着86岁的老父亲、3个兄弟和3个侄子,一行8人不辞辛苦,特地驱车4个多小时从连云港回到马鞍山,回到他们未曾生活过片刻,却始终萦绕在脑海中的故乡。
在宋庄村杨氏家谱编撰委员会办公室,经比对《安徽当涂杨氏简略宗谱》,杨志富终于看到了有关其太祖父的名讳记录,也印证了“家书”上的记载。至此,杨志富一行8人的“寻根之旅”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家乡的风景非常漂亮,让我感到特别亲切。”杨志柱告诉记者,故乡的一草一木让他们感觉特别美好,在宋庄村待了两天后,他们一行8人才依依不舍地从马鞍山返程。“如今找到了家乡,以后我们肯定每年都会回来看看。等杨氏祠堂修好后,我们还要回家祭祖呢。”杨志柱说。
文/本报记者孙敬清图片由杨为民提供
新闻推荐
周边村民和外地游客观看开幕式演出。农民文艺团体在开幕式上给游客表演精彩节目。大青山“桃花节”“...
当涂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当涂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