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黎明
春耕时节,当涂县姑孰镇连千圩,麦穗青青,一望无际。4月14日上午,位于其间的南京农业大学安徽院士工作站种植基地,朱协飞教授带领7名农学博士、硕士忙起了春耕。在民工们的配合下,在两亩地里埋下9000多份棉种营养钵,覆上地膜后,又搭上拱形地膜棚,以保棚内常温保持在25℃左右。在朱教授眼里,小小的营养钵承载了大家的科研心血和希望,待苗壮后,还要移栽到80亩地的科研田中,成败与否,一切靠收成来检验。为了这些心爱的宝贝,这支由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盖钧镒挂帅的院士团队,将一路呵护它的成长。
“别小看了院士团队的春耕,虽然没有机声隆隆的场面,但里面可能蕴含着种业的变革。”院士工作站种植基地负责人黄乃泰也是南农大毕业的农学硕士,他告诉记者,种业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鉴于中国种业的发展现状,连丰种业公司与南京农业大学盖钧镒院士团队经协商,在连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建设企业“院士工作站”,并于2014年4月经安徽省科学技术厅批准建立。这也是安徽省首个专门从事稻、麦、豆等农作物种子研究、培育、试验的省级院士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建立目的是推进企业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技术平台建设,提高育种成效,增加种子生产效益;通过研究新的育种技术、探索新的育种途径、创造新的种质资源进一步提高育种水平。
院士工作站建立以来,流转土地4000亩,150亩作为科研用地,其他用于繁育。去年,主要繁育镇稻11、镇稻16、嘉花1号、宁麦22、宁麦23、扬麦13等稻麦优良品种,由于具有抗病性优良、防治成本低、稳产高产等特性,在稻麦种业市场很有竞争力,亩均效益比种植普通品种高出20%。连丰种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南京农业大学是国家种质资源库,搭上这艘大船,他们有信心成为安徽省现代种业的典型。连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3年,研究开发的马鞍山市第一个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当杂02-3”通过了省级审定,填补了全市种植业史上的一项空白,公司对此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获得农业部颁发的《转基因安全证书》。“当杂02-3”大铃型棉种,适应性强,丰产性好,一般亩产籽棉680斤,最高1036斤。最近,又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发明专利,转基因棉花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应用被列入科技部“星火计划”。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周建军)针对上海市公安机关侦破的假冒“雅培”、“贝因美”商标婴幼儿乳粉存在安全隐患,以及近期媒体报道的部分非正规渠道“越南酸奶”进入安徽省非法销售...
当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当涂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