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当涂民间出现了一股“救谱、集谱、寻谱、续谱”热,一本本家谱,抖落出的不仅是尘封的历史,还有家与国的含义。就像歌曲《国家》所唱:“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姑孰周氏宗谱
工作人员用扫描仪抢救家谱
各式家谱
■城市纪事
■文/图本报记者 吴黎明
重拾家族的记忆
——听他们讲讲百年家族的故事
新闻提示
“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
早在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就联合发出《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于1997年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对家谱整理工作和提供学术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2001年,文化部办公厅又发出《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由上海图书馆负责编纂的《中国家谱总目》集结全球华人的家谱达60921份之多,工程浩大,历经5年问世。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与我们的生命、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就是家谱。因为它是我们的“根”,记录着生命的传承,也标识了社会的变迁。
家谱,翻开周兴嗣家族的秘密
今年春节期间,当涂县文联主席、姑孰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施长斌和中国农道姓氏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姑孰姓氏文化研究会秘书王强一道,来到当涂县塘南镇凤凰行政村小周自然村,目的是开展一项田野调查,看看周氏先人与《千字文》作者周兴嗣有无宗亲关系。打开明朝万历年间编纂、1946年重新刊印的《姑孰周氏宗谱》一套三卷,一个沉睡了千百年的秘密揭开。原来,他们就是东汉末年名将周瑜,南朝史学家、《千字文》作者周兴嗣,北宋哲学家、《爱莲说》作者周敦颐的后人。
该谱所载周氏一族世系源流传承有序,迁徙繁衍历程清晰,周瑜、周兴嗣、周敦颐等周氏名流俱在其中。尤其是关于周兴嗣及其祖辈的家世以及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记载,十分翔实。宗谱对祖上名人都配了画像,并撰有赞词。对东汉末年名将周瑜的记载是,廿八世,瑜公。有赞曰:“品貌堂堂压众英,佐吴吞蜀志超群。权威声震山河动,文武才能万古名。”对南朝史学家、《千字文》作者周兴嗣的记载是,三十六世,兴嗣。有赞曰:“禄位当朝第一,勋猷从古无双。霭霭宽宏器宇,巍巍辅佐家邦。”对北宋哲学家、《爱莲说》作者周敦颐的记载是,五十二世,慧公、桢公——儿敦颐。有赞曰:“乾坤清气钟,出匣早登庸。事业青云上,文章四海中。”
该谱尤其对《千字文》作者周兴嗣与当涂(古称姑孰,现县城仍称姑孰镇)的关系交代得很清楚。周兴嗣,字思纂,祖籍陈郡项,生于江南姑孰,是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史学家,曾任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史载其博学善文,为梁武帝所重,以编著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之一《千字文》闻名于世。
《姑孰周氏宗谱》记载,三十五世有大宾、大启二人,“大宾仕宋太祖文帝为尚书,迁居太平州(当涂又一古称)”,“大启仕宋世祖孝武帝为侍郎,迁居金陵江宁”。三十六世兴嗣为大宾之子。三十七世永千为兴嗣之子,“永千仕梁武帝为兵部尚书后与叔祖大启复居金陵江宁”。“至正时,始祖胜八公因避兵乱迁徙当邑,初卜居于十字圩,设账于弥勒寺……”现年70岁的村民周以政告诉记者,现在的村址上就在十字圩,村旁还有弥勒寺。他始祖胜八公起算,他列二十世。按总谱算,列八十世。
经当地文史学者对《姑孰周氏宗谱》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谱中关于周兴嗣的记载,多与其他史料可以相互印证,也存在不同之处。比如,周兴嗣生于公元469年,卒于梁普通二年即公元521年,是学界基本公认的结论。谱中记载“生于南朝宋太宗明帝太始五年”与公元469年吻合,但卒于“梁武帝大同三年七月十五日”,即公元537年,推后了16年。
家谱,抖落出尘封的价值观
在当涂县档案馆姑孰姓氏文化研究会展览室内,有上百种各式家谱。当涂古称姑孰,当涂所处的古丹阳湖地区,是越来越多学者认可的华夏文明之源,也是夏、陶、吴、濮、嵇、杨等许多姓氏的起源地,当涂王、孙、谢、毛等姓氏在全国也有着较高的影响。为此,当涂县民间文艺人士于2015年12月11日成立“姑孰姓氏文化研究会”,致力于姑孰姓氏文化研究,争取在当涂县打造国内最具代表性的“实物族谱与数字族谱,以及姓氏文化的展示馆”,努力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建成中华族谱研究中心,精心打造最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名片。据了解,目前全国已经有不少地方成立了姓氏文化研究机构或群众团体,但在县一级成立姓氏文化研究团体,当涂县还是第一家。
翻阅多本家谱,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开卷都刊刻有《上谕十六条》,内容是:1、敦孝弟以重人伦;2、笃宗族以昭雍睦;3、和乡党以息争讼;4、重农桑以足衣食;5、尚节俭以惜财用;6、隆学校以端士习;7、黜异端以宗正学;8、讲法律以儆愚顽;9、明礼让以厚风俗;10、务本业以定民志;11、训子弟以禁非学;12、息诬告以全善良;13、诫匿逃以免株连;14、完钱粮以省催科;15、联保甲以弭盗贼;16、解仇忿以重身命。
《上谕十六条》是当时社会的行为准则。虽然有的内容已过时,但不少条文对现时也不无意义。“上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皇上的命令,也比作当时的“最高指示”。最初颁布这十六条的皇帝是谁呢?清代的康熙皇帝,康熙皇帝执政时间是中国历史在位最长的。把这十六条印在各家谱的开篇,且以龙纹图案饰边,以示庄重威严,目的是要发挥教化约束作用。
任何一个国度的历史和文化,都是一脉相承的,不能割断,在继承的基础上有创新,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因时制宜。以这个观点来逐条解读上谕十六条,对于现在力主稳定,力倡和谐,力谋发展也许不无裨益。上谕十六条,处处体现着儒家的正统思想。
统观上谕十六条,无论是政治层面的,还是经济层面的,抑或是文化层面的,还是道德层面的,基本上都是告诫人们做一个正直的人,于国、于家、于个人都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今人细读深思,也不无裨益,与我们现在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共通之处。
除了《上谕十六条》,不少家谱还刊有家训、家规。
家谱,浓缩了乡愁的精神内核
上海大学博士生王磊光曾有一篇回乡手记火了网络。沧海桑田,人情冷暖。洋洋洒洒的大几千字,戳中了无数人的乡愁。他写道:“我觉得,当前农村的亲情关系,很大程度上是靠老一辈建立的关系维系着。在老一辈那里,这种关系处在一种相对稳定的时空里,但对年轻一代来说,大家的关系早已被现实割裂了。拜年的时候,大家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在亲戚家吃饭喝酒聊天,甚至留宿一晚,现在大家都骑着摩托车拜年,去亲戚家匆匆走一遭,放下东西,客套几句,就要离开了。平时的生活啊情感啊什么的,都没有来得及交流。大家拜年,不再是为了亲戚间互相走动,馈赠礼物,交流感情,而只是为了完成传统和长辈交代的一项任务。悲哀的是:如果老一辈都不在世了,新一辈的联系也就慢慢断了。”
春节期间,记者曾亲历了当涂县太白镇尼山村陈氏宗支吃宗酒的全过程。感悟到,在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双重冲击下,吃宗酒这个古老的仪式,凝聚了浓浓的乡愁情结,散发着对亲情重塑的强烈渴望。
汽车过当涂凌云大桥,经姑溪河南埂向东,颠簸中到了尼山村。路上还担心雨雪天气会坏了大家的兴致,进得门来,却见满屋子的人,大家有说有笑,尽兴攀谈,新客来临,递烟倒茶,纷纷热情相迎。族长是位中年人,名字叫陈传平,辈分也不高,因干事热心周到,被大家推举。陈传平说,吃宗酒由来已久,是由某个姓氏中的某一个分支,把同一门姓的人有组织地聚到一起,吃饭聊天,相互交流。最初,吃宗酒的目的是显示家族实力,增强家族的凝聚力,不至于受到外姓人的欺负。现在不一样了,几乎成为同姓人感情交流的载体。很长一段时间,喝宗酒被当做“四旧”禁止。10多年前,几位族人挑头,恢复祖制,每年正月初十晒宗谱,祭祖先,喝宗酒。
承办宗酒的户主是陈学根兄弟俩,家里的两位家庭主妇忙得不亦乐乎,还请了人来帮忙。按例制,吃宗酒要按户头出份子钱,今年按预算,每户80元,陈学根兄弟俩主动提出只收50元。陈学根说,不收份子钱不好,不可持续,收足了也不好,缺乏人情味。“钱好不如人好,都是本家人,借春节交流交流感情,花钱也买不到。”主妇许宗兰也很慷慨。
在到场的这支陈姓族人中,有两批来自外县。一批来自霍里,64的陈文彬说,爷爷辈从当涂迁徙出来,已有十几户人家,大家都没有忘掉老家。另一批来自采石,85岁的陈文海说,再大的雨雪也挡不住回家寻根的路。现场还有位白净净的后生,名字叫陈刚,在合肥读大三,他说,吃宗酒让他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友善,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机会。
祭祖结束后,便是喝宗酒。大家围桌而坐,按辈分称呼着敬酒,尊老爱幼氛围颇浓,让人仿佛回到了崇礼的年代。
新闻推荐
当涂农村“三资”阳光交易 县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共完成交易项目418宗,总成交额8800余万元
本报讯(记者吴黎明通讯员张美琳)日前,塘南镇兴永村机耕水泥路建设工程项目在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公开招标,工程预算价405万元,共有152家企业参与投标,经过公开投标、开标、专...
当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当涂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