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燕 通讯员郭凡一)青山河滨的四小圩曾是衡量当涂县汛情严重与否的关键圩口之一,当地甚至有“四小圩不破,其他圩口就没有资格破圩”的说法。今年7月,四小圩却用坚挺顶住了百年不遇的洪水考验。“如果不是这几年实施了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原来11.5米的大埂今年怎能挡得住12.55米的最高水位?”当涂县太白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骆念岗说。
四小圩是在上世纪70年代由原有的东梅塘圩、西梅塘圩、大垾圩和顾家圩联并而成,圩堤全长6.8公里,面积5平方公里,耕地0.33万亩,过去因堤身矮小单薄,动辄出险。据记载,该圩口曾分别于1949年、1954年、1983年、1995年出现过破圩,1998年与1999年间险情严重。太白镇太白村村民告诉记者,由于地势低洼,过去水位超过10米村里就会有地方被淹,再高的话,就可以“自由想象”了。
“四小圩所处位置非常重要,一旦破圩,除了影响周边群众和农田之外,还会殃及当涂县城通过大公圩地区的青太路和李白墓园。”太白镇的“老水利”、水利站退休老党员朱永成说,此次防汛期间,退休在家的朱老主动请缨奔赴一线。在他看来,洪水面前,过硬的水利基础设施是最好的防御举措。
2013年下半年,在市、县、乡三级政府的积极争取下,总投资近1800万元的四小圩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正式动工,计划今年全部竣工。目前,项目的最后一段——四小圩包子山段圩堤改造项目正在扫尾中。竣工后,圩堤高度可达13.75米,防洪标准可由原来的十年一遇提升至二十年一遇。
“除四小圩外,太白镇境内还有一五圩、下六圩和双梅圩三个圩口。其中一五圩在2008年至2011年间,分两期完成了治理工程,防洪标准为四十年一遇;下六圩通过2013年起实施的水阳江防洪治理项目大幅提升了防洪能力,圩堤高度达14.25米,防洪标准增至二十年一遇,整个项目将于年内全部完成。”太白镇水利站站长王永文介绍。
被称为“筛子圩”的双梅圩在今年承受了历史最高水位,一直待到洪水开始稳定、退却,悬在当地干群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龙山村村民薛良保由衷感叹,这次双梅圩能守住,真是个“奇迹”。“地处圩区,太白镇的水患意识相对较强。入汛后,及时启动防洪预案,组织人员上埂,除清障、准备物资,光子埂就加了1500米。汛期这里险情不断,除渗漏、管涌外,还出现了四五次塌方;由于准备充分,无论白天还是夜间,问题都得到了及时发现和处理。”太白镇镇长杨飞介绍。据了解,双梅圩至今未实施过县级层面的水利工程,但太白镇每年都会投入资金进行治理,防洪能力逐年提升。数字统计,自2012年以来,太白镇各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共计完成投资2.57亿元,其中镇级财政资金1.1亿元。
新闻推荐
农业专家指导灾后生产自救 7月上旬持续的强降雨,造成当涂县遭受不同程度的涝灾。洪水渐退,当涂县坚强领导,科学指挥,周密部署,打好“组合拳”...
当涂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当涂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