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有序运行,离不开广大户外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关心、关爱户外工作者,体现着一座城市的文明高度,彰显着一座城市的人文关怀,更是本报作为马鞍山市主流媒体始终坚持的责任担当。
为切实解决户外一线职工饮水难、热饭难、歇脚难等实际问题,2014年7月,本报联合市总工会、市文行办,共同发起了“职工温馨驿站”志愿服务项目。截至目前,“职工温馨驿站”已发展到282家(含100个共建环卫休息点),基本实现了市、县区、社区(街道)三级覆盖。近日,经市文行办重新审核,在8月31日举行的“职工温馨驿站”升级认证仪式上,共有135家单位顺利通过“升级认证”的“职工温馨驿站”被授牌。
延伸服务内容“职工温馨驿站”再升级
目前,马鞍山市税务局、市中心血站、当涂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姑孰分局、含山农村商业银行营业部、和县富康路邮政营业厅等135家“职工温馨驿站”顺利通过“升级认证”。它们皆达到了“五个一”标准。同时,在服务内容上,进行了再延伸,分别增设了充电插排、雨伞、老花镜、免费wifi上网、阅览角等十余种不同的常规便民措施,某些有条件的银行网点还在原有基础上,配备了擦鞋器、轮椅、宠物框、婴儿车等,为全市的环卫工人、城管、交警、协警、出租车司机、快递员等公共服务劳动者提供服务。
一杯热水,体现温暖;一句问候,传递友善。一处处遍布一江两岸的“职工温馨驿站”,不仅成为了广大户外工作者避风遮雨的温暖港湾、酷暑躲阳的清凉家园,还触发了理解、参与和关爱的良性循环,营造出全社会“崇尚劳动、关爱职工”的良好氛围,更成为了全国文明城市马鞍山一道靓丽的文明街景,展现出这座城市的文明高度和人文温度。
下一步,主办方将进一步规范“职工温馨驿站”的建设和使用,出台“职工温馨驿站”星级考评细则,对所建站点实施动态考评制度,督促“职工温馨驿站”建设再上新台阶,并将所有通过认证的站点制作成“电子地图”,方便市民查找,为广大户外工作者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志愿服务,为“美丽马鞍山、文明再升级”行动贡献力量。
从点滴做起“职工温馨驿站”将温暖传递
“看一座城市的未来,看这座城市如何对待他的劳动者。我们将以‘职工温馨驿站\’为载体,继续不遗余力地以满足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己任,从点滴做起,不断地将温暖传递下去。”“职工温馨驿站”升级认证仪式上,建行马鞍山市分行参会代表发言说道。
实际上,自2014年7月,“职工温馨驿站”志愿服务项目开展以来,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和踊跃参与。截至目前,全市“职工温馨驿站”站点在行业和地域范围两方面都得到了极大拓展,业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职工温馨驿站”服务网,基本实现了市、县区、社区(街道)三级覆盖。
早在建设之初,主办方在抓好站点场地建设的同时,为保障各“职工温馨驿站”正规有序,所有加入“职工温馨驿站”的商户企业均需达到“五个一”标准,即“一张椅子、一台饮水机、一台微波炉、一个药箱、一个报架”,为广大户外工作者提供“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喝水、急可入厕、累可歇脚、伤可用药”的人性化服务。
经过四年多的发展,“职工温馨驿站”的品牌影响力日趋增强,不仅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和一致好评,还先后获得安徽省十佳志愿服务典型、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先进典型等诸多荣誉。根据本报记者走访了解的情况,“职工温馨驿站”在户外工作者中有口皆碑,已成为诗城户外工作者频繁“光顾之地”。
本报记者方燕通讯员安然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陶齐磊)今年以来,姑孰镇多措并举做好“两违”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一是统一思想,责任到位。充分认识拆违控违...
当涂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当涂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