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的话:
自2007年宣城市实施民生工程以来,宣城市多项民生工程领跑全省。民生版从今天起推出《民生看台》栏目,从“成效展示”、“新政解读”等各个方面,反映市委、市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所做的各种努力与成绩,以及市民反映的民生热点问题的解决与落实情况,以推动宣城市民生工作更好地开展。
政策链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是指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安排一定的财政奖补资金,对农民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兴办村内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项目,实行以奖代补,以组织、支持和引导农民筹资投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一种新型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投入制度,是一项重大的惠农政策,是改革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式、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
清明时节的旌德云乐乡绿意满山,山花簇拥的洪村村口,一条崭新的水泥路,沿青山之脚蜿蜒入村,各种车辆穿梭出入,踏青祭祖的人们惬意由衷。“新车家中停,山货出山快,以奖代补实事办,我们乡下人图的就是个‘实\’字。”热心村民赵长胜将记者及陪同人员请入家中。
天天喊修路年年修不成
“当年村中仅有的一条大路坑洼不平,要么尘土飞扬,要么泥泞不堪,别说方便了,连山货都卖不出去,”老赵说着往事。
洪村是该乡深山中的大村,自然村多,民居散落,没路出山就等于堵住了村民过日子的出路,虽说10多年前村委和乡亲们就多次提出要修路,却总因资金难筹齐而成奢望。
村长老李说,直到2009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出台后,村民们仍持着怀疑的心态,终于在2012年春节那天,在返乡青年的带头下,乡亲们试探着想依着“一事一议”的扶助,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尽快把家门口泥巴路用水泥浇起来。
一事一议“一落实”泥泞刹那化通途
“没想到还真的被政府采纳了,”捐了数千元钱的村民赵长胜自豪地告诉记者,2013年1月,村委会按照“一事一议”的程序,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民主议定,正式申报洪村道路硬化财政奖补项目,申请财政奖补6万元,申报很快得到了乡政府和县综改办的支持。
“申报一经批准,乡亲们纷纷响应,跟着就是自发捐款8万多元,”老李越说越激动,“很快村民又成立了工程建设管理组织,协调多方事务,工程于3月初开工,仅20来天,一条长600米、宽4米,上千人苦等10多年的水泥路,终成正果。”
市财政局农村局局长方桂贞,向记者介绍说,因为村一级集体经济相对困难,在“一事一议”政策落实前,村里公益建设全靠“讨钱”办事,而现在是办事奖补,一事一议。从沟渠水坝、文体设施,到美化亮化,不仅项目内容由村里自定,且随时可上报政府获得财政奖补支持。如今村委可从容规划各项建设,老百姓们建设村级公益事业的热情更被激发的一浪高过一浪。
奖补政策成效高惠农、惠村、惠民生
“2011-2012年,连续两年宣城市此项工作在省民生工程单项考核中位居全省前列,”方桂贞表示,自2009年宣城市启动实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到2011年,就被纳入省定33项民生工程之中,4年来,宣城市坚持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作为现阶段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重要抓手,不断提速新农村和美好乡村建设的步伐。
据了解,2009年以来,全市累计实施一事一议项目的村有3074个,累计受益人口824万,项目总投入10.62亿元。共实施4054个项目。全市“村内户外”面貌明显改善,农村“行路难”、“饮水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得到较好解决。目前,全市共投入财政奖补资金34828万元,带动农民筹资筹劳39308万元,村集体投入10890万元,社会捐赠5693万元,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得到了较好发挥。
新闻推荐
本报讯 5月28日上午,省医改办来宣城市调研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进展情况并召开座谈会,副市长黄敏出席会议,省医改办调研组、市直有关部门、各县市区医改办主任、全市11所...
和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