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自铎
合肥建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是引领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宗旨和目标,有着丰富的内涵。笔者就如何建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提出几点看法。
要以巢湖的治理为基础。巢湖划归合肥市管辖成为城中湖,给了合肥城市的一张难得的大湖名城之名片,但同时也赋予合肥加大巢湖治理的责任。这既是合肥的最大优势,也是最大挑战。巢湖属于国家污染严重的三湖三河之首,巢湖水污染至今未得到根本的好转。巢湖治理的责任重大,不治理好,任何开发都是不可取,也是得不偿失的。因此,一切开发都要以治理为前提,在治理中推进大湖名城建设。首先要把合肥建设成为绿色城市。巢湖水污染涉及城乡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等众多方面,必须要进行综合治理。其次,巢湖的水污染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是现实生活生产不当带来的,既有自然独特的山中矿体造成的又有当今产业结构不高的结果,治理中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如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的结合、湖面治理与流域治理结合。巢湖水污染非一时之酿成,治理也要花大功夫,要长短兼顾,持之以恒,才会有成效。但宏观上居民对生态环境的追求又要有立竿见影之效果,如何处理长与短之间关系也要综合考虑。总之,巢湖治理的难度是很大的,我们不能沾沾自喜于这个称号,更要看到责任的重大。据预测,到2015年流域工业废水和主要污染物产出量还要增加30%以上,若不下决心后果难以设想。为此,大湖名城首先要着眼于治理,只有治理出现成效,大湖名城的优越性和高品位才会得到体现。
要以经济扩张为动力。合肥市近年来经济虽有较大发展和增长,总的来说还属于正在成长中的城市,尽管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城市经济的总量不大,人均水平低,还处于工业化加快发展时期,农业也要加快增长,经济总量还需扩张。发展是硬道理,这一原则必须坚持。因此,如何在治理巢湖中加快经济发展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处理好二者关系,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必要。现实中,巢湖周边仍然布局大量的传统产业,农业的不文明不环保生产方式仍在持续,农村居住分散使得生活垃圾处理十分艰难。据调查统计,影响巢湖水质的最大原因是城乡居民生活废水,次之是农业面上污染。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经营体制的变革,实现农村居住集中化,对根治水污染十分重要。为了在调整产业结构中实现加快发展,对各级政府的考核要把环境治理与经济增长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上,加大对污染处理力度,尽可能使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严格杜绝污染项目的承接和上马。总之,如何在治理中实现开发利用,做到边治理边开发,促使环巢湖经济上一个新台阶,是摆在合肥市面前一项紧迫而绕不开的工作。
要以塑造特色文化为引领。城市发展要彰显特色,城市特色最重要的方面是城市文化,因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引导城市长期发展的重要元素。城市文化需要长期的培育塑造,一旦形成则长期发挥作用。巢湖并入合肥,使得文化特长可以得到充分展示和完整体现。巢湖流域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和县发现的30—40万年前的和县猿人为研究中华文化渊源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而20万年前的银山智人更为人类在长江流域发展提供了摇篮。其它如肥东陈墩、含山仙踪大陈墩、庐江华家墩、巢湖分路大陈墩等,都是人类早期开发留下的痕迹。含山玉器文化、有巢氏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鼻祖,近代的李鸿章、刘铭传、冯玉祥、张治中、李克农等一批历史文物,更加增添历史厚重感。巢文化和合肥文化融为一体,共同组成的文化底蕴值得发扬光大。巢湖不仅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而且山川秀丽,景色宜人,是安徽省重点旅游风景区,湖光、奇花、温泉、溶洞四绝吸引着省内外的游客。城市建设要保护好利用好这些文化名人、山川秀明的品牌,大力发展新兴的旅游业,把区域文化优势转化成现实的经济优势,力求把合肥打造成吸引中外游客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要重视文化品牌的发掘与保护、更要开发利用好这些优势。
要以创新为治理与发展的手段。在当今改革与科技的时代,创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有力的杠杆。历史上合肥、巢湖多为移民杂居之地,南北人口交往,养成合肥人不墨守成规、敢于创新尝试,互相尊重共图发展。近三十年来,先有肥西小井庄人在农村改革中敢为人先,后有合肥科技示范城的表率,创新为合肥人的内在精神。正是由于创新使合肥由一个小城市变成为今天的特大城市,正是创新使得合肥经济发展速度处于中部地区的领先位置。毫无疑问,今后的发展仍然要依赖创新。比如巢湖的治理要靠体制创新,建立巢湖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比如创新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新兴战略性产业、新型服务业,使之成为经济崛起的领头羊;再如创新巢湖水治理办法,利用科技革命手段多种方式治理巢湖。合肥是科技创新示范城市,在这方面应有所突破、有所作为。
要以宜居宜业为城市建设的目的。任何一个城市都要让居民安居乐业,合肥建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更要在宜居宜业两个方面有更大作为,而且只有这两个方面有所作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之名片才能打得更响。居民生存的第一需要是干净的空气,空气质量的优劣是一个城市能否宜居的首要因素。空气的污染是合肥市的致命硬伤,要痛下决心加以改变。如果一个城市的市民呼吸的全是恶劣的气体无疑是不宜居的,合肥市应在这些方面下气力达标。宜居宜业的第二表现是饮水的质量,随着城市拓展、人口的增加,这个问题将日益显露出来,要早下决心,寻求新的水源。宜居宜业的第三个问题是居住环境。合肥市的旧城改造取得巨大成就,但今后容量有限,尤其是用地指标要受到约束,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容纳更多人口和更大产出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合肥市离集约节约资源的标准还有距离,需要探讨解决的途径。此外,在有限的土地上还要加强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扩大湿地规模,长久不懈地改善环境。
(作者单位:安徽省社科院)
新闻推荐
财政支出增量九成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和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和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