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者王败者寇,青史明确无误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诉世人:败的砍了头,成的称了帝,风吹两面倒的墙头草或者断送了卿卿性命或者封王成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安徽和县,项羽兵败身死处,我去的那一年衰草连天,沧海早已换作桑田,只有一道河湾依稀记得过去的事。我瞻仰了霸王祠,坐在河湾处发了一回呆,回来写了一篇悼念霸王的文章,名曰《英雄酹》。尽管刘邦打下汉朝江山称了帝,尽管西楚霸王把大好河山拱手相送了,但英雄情结让我对项羽的敬意仍然高过刘邦。《史记》《汉书》都说,刘邦而侮人,项羽仁而敬人,又说,项王之败在于自私,刘邦之成在于分封,诚哉斯言,却不尽然如此。项王有一范增而不能充分信任,因其出身将军世家,有其专横血统在。刘邦一介市井草民,一切都可以放下,故而能放手任用萧何、张良、韩信、陈平、周勃、灌婴、樊哙一班文臣武将。楚汉交锋,我以为,其成败实质在于项羽放不下而刘邦放得下,其他不过是末节罢了。
秦汉易帜,青史道来不过三五千言,史书的残酷性在于,它把王朝腥风血雨的更替,淡化成一朵云从山顶上轻盈地飘过。一个王朝覆灭了,另一个王朝兴起了,多少生灵饱遭涂炭?而史书说起来,轻松如吐气吹毛。当刘邦坐上天子宝座,地底下第一个哭的应当是秦缪公,然后是秦国的二十余位列祖列宗,他们用了五百余年才创下的大秦基业,灰飞烟灭竟只在睁眼闭眼之间。历史是一只怪兽,它吞噬万千庶民王侯的生命,更重要的是嚼碎他们的雄心以及市俗心。在历史面前,人何足道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历史只承认大多数人的道,也就是康庄大道。张承志多年前说:“我只承认人民、人道、人心的盛世。”大智者之言。
项羽之败,《史记·项羽本纪》开篇即明言其由:一不真知书,二不真知史,三不真知兵。书、史、兵,以项氏显赫世家,项羽自小必然受到熏陶,一如不爱六经爱女子唇上胭脂的贾宝玉,零零碎碎捡拾来的,也比草野之民懂得要多多了。项羽不真知书,所以与秦始皇一样骨子里痛恨儒生。打江山靠武将,治国家则靠文臣,项羽至死也不明白此中奥妙。范增被陈平离间计击中,引起项羽的猜忌,告老途中疽发于背饮恨而死,他恨的是什么?恨的是项羽匹夫竖子不足与谋。项羽不真知史,所以他坑秦降卒二十万(秦将白起是他的师傅),屠咸阳,砍宋义,杀子婴,更幼稚的是指使手下谋害天下共主楚怀王。所谓人神共弃之,说的正是项羽之流。自古成就伟业者,比如黄帝、春秋五霸、刘邦、曹操,莫不是以勤王的名义挟天子以令诸侯。项羽不真知兵,兵者,诡道也,楚汉之争,从头到尾,项羽一直被刘邦扯着鼻子走,又数番被刘邦的虚情假意所蒙骗,最后,四面楚歌之计把他逼入绝境。秦王朝覆亡之时,西楚霸王定都若不是彭城而是咸阳,若不是把刘邦赶到巴蜀汉中,哪怕把他封为楚、齐、赵、燕这些要地之王,刘邦也不可能得到喘息之机,在乱世中成就刘汉基业。甚至,在垓下,项羽如果率众突围而不是仅带数百轻骑落荒而逃,那段历史也极有可能改写。
(储劲松,农民裤脚,文人骨头,新闻职业,商人表相。著有文集《黑夜笔记》、《书鱼记》、《风霜冷白》等。)
新闻推荐
当前正值暑假期间,留守儿童的交通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安庆市交警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留守儿童交通安全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交通安全自我防护能力,确保暑假...
和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和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