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蒋海潮
占道经营拥堵不堪、流动摊点随处可见、乱停乱放比比皆是、垃圾油污遍地铺开、商家叫卖此起彼伏……提到湖心路、天长路、四合路这几处滁城原先的“老大难”路段,滁人们无不纷纷摇头:太脏、太乱、太堵心。
而从去年开始,翻天覆地的变化悄然发生,市民们惊喜地发现,城市道路变得秩序井然,一条条问题路一跃成为了样板路,滁城正在经历一场“旧貌换新颜”的华丽变身——
曾经随意摆放的摊点、随意乱停的车辆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洁卫生的便民服务疏导点和整齐划一的停车位;曾经私搭乱建的房屋、凉棚消失了,道路两边统一的店招和精美的文化墙赏心悦目;现如今的湖心路路面畅通已成常态,天长路上的“三小车”难寻踪迹;百姓们往日的怨声载道变成了现如今的津津乐道,家住湖心路的张师傅对记者说,“滁城从未有过这么美,家住这里真幸福!”
“我有信心和滁州人民一道共同把滁州的人居环境创造得更好,让所有市民都切身感受到生活在滁州很幸福,工作在滁州很快乐。”市委书记李明履新时提出的执政理念掷地有声。如今,滁城面貌发生了让百姓们交口称赞、引以为豪的变化,这些都源于滁州市以“三治三增三提升”行动为抓手、大力推进的城乡环境整治工作。
2014年3月25日,全省县城规划建设管理暨城镇园林绿化会议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在主城区及各县(市)城区开展了城市“三治三增三提升”行动,以治脏、治乱、治违为重点,本着“从主城先行、重点突破”的原则,滁州市以主城带县乡,组织大会战、掀起新热潮,建设干净整洁的新滁城,缔造文明有序的新家园,让美好和谐的生活环境成为城市的新常态。
路路通达 处处干净 人人和气 ——南谯区开展“三治三增”美城行动侧记 本报记者李 慧
慧
“现在这条路不仅干净,也不堵车了,这真是为我们办了一件大好事”。日前,在南谯区湖心路市容环境卫生联合整治现场,附近小区的居民对工作队员大加赞赏。
为响应市委市政府“三治三增”要求及市城管体制改革的需要,进一步美化南谯区城市环境,该区以湖心路、草塘路、东坡路、龙蟠大道、同乐路、创业路和担子街道为重点开展城市管理“三治三增”美城行动。
“我们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在整治过程中努力做到‘五个坚持\’”,南谯区委副书记王燕永向记者介绍,即坚持标本兼治、坚持堵疏结合、坚持宣传执法并重、坚持白天晚上都抓、坚持重点难点不松手,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广大市民对治理成效的满意度和对整治工作的参与度大大提高。
记者了解到,在集中整治过程中,该区采取不间断徒步巡查模式,每天从早7点到晚7点,对整治路段连续值守。具体内容包括,对各路段的机动车道、人行道及沿街门面实行全覆盖清扫保洁的方式治脏;纠正出店经营、合理设置非机动车停车位和城管人员随时劝导规范停放的方式治乱;在菜场附近设立停车位用于集中停放电动三轮车,确保机动车道无机动车、电瓶车和自行车乱停乱放,从而达到治堵的目的。
通过集中执法行动,形成了强大声势,打击了违规行为。截至目前,整治组共散发宣传单4000余份;整治占道经营、出店经营1283次,规范流动摊点615次;环保查处油烟排放16户。目前,街道门面出店经营、占道堆放、乱摆摊设点、车辆乱停、油烟排放、垃圾乱扔、油渍污染等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市容秩序、环境卫生得到了明显改观。
为达到“打下一个阵地,巩固一个阵地”的目的,该区在每条道路联合整治行动结束后,将其移交给社区管理,从参与行动的各单位分别抽调少量人员,成立市容管理办公室驻守社区,协助常态管理。同时,与沿街固定门面和流动商贩签订规范经营承诺书并开展文明经营户评选,对“五星级文明经营户”给予一定的激励,确保把城市环境整治工作长期、有效的坚持下去。
滁州变干净了:全民动员治脏
在环境整治中,首要任务是让城市干净起来。滁州市全面组织城区死角垃圾的大清除,尤其是重点整治老旧小区、小街巷、农贸市场、“城中村”、城乡接合部、建筑工地及城市出入口的环境卫生,解决积存垃圾、卫生死角、白色污染等问题,目前已先后清理城区死角生活垃圾319处。
在其他一些主次干道和重点部位的清扫保洁上,滁州市采取“大型车粗扫、电瓶车细扫、人工精扫、洒水车冲洗”的立体保洁方式,确保城市路面干净。针对早、晚7到9点两个薄弱时段,增加保洁人员,巡回保洁不断档,确保路面卫生高质量。同时,利用洗衣粉、毛刷和泥刀,采取人机结合的方式对城区重点部位的人行彩板、路牙石进行了清洗。单位庭院、居民小区等城市“内部单元”里,每月组织1次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清除卫生死角、杂草,清除“牛皮癣”广告,治理违规饲养禽畜。做好城区出入口道路两侧的各类堆放物料和“垃圾堆”、“渣土”、“臭水沟”的整治,杜绝了城区出入口脏、乱、差现象。
整治建筑扬尘和渣土,坚持“四有两不”,即:工地出入口有硬化、有冲洗、车辆有覆盖、沿途有保洁,车辆不超高、车轮不带泥,搅拌站安装摄像头,渣土车辆逐步安装定位系统等。
滁州变整洁了:重拳出击治乱
“三治三增三提升”行动中,滁州市下大力气整治“三小车”问题。市里成立领导小组,先后召开各类会议20余次,联合执法成员单位和县(市、区)分管领导经常深入一线,了解情况,化解矛盾,确保禁运工作快速、顺利、平稳推进。滁州市组织车辆评估置换,全市939辆有牌证及残疾人“三小车”主动申请退运,累计发放评估款243.258万元。鼓励自行处置,引导车主自行处置或通过社区协助处置各类无牌证“三小车”900余辆。开展集中整治,自2014年6月18日大规模整治行动以来,共查扣和处罚上路“三小车”480余辆。
在整治中,滁州市坚持以人为本,多种措施关爱弱势群体,通过提供就业岗位、免费技能培训、发放创业扶持金等政策措施,最大限度提供各种保障。与此同时,滁州市增加社会运力投入,开通高铁公交专线,三条“迷你”巴士线路,加密发车班次,投放70余辆出租车和1300辆公共自行车,最大限度解决“出行难”问题,让“三小车”问题得到彻底根治。
针对过去存在于大街小巷的“乱穿行”交通行为,公安交警完善了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划定道路停车区域及泊位标线,规范交通标志标线;公安、城管部门加大管控力度,加强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违法整治,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严厉查处违规占道、逆向停车、占用盲道等行为,切实解决车辆乱停乱放问题。
针对曾让城管伤透脑筋的“乱占道”经营行为,滁州市按照“主干道严禁、次干道严控、小街巷规范”的要求,加强摊点管理,引导商户守法经营、规范经营;同时坚持“疏堵结合”,按照便民利民原则,合理规划早餐网点、菜市场及其他临时市场,加快各类集贸市场、专业市场建设步伐,引摊入市,还路于民。
在治脏、治乱开展的同时,滁州市依法合规地开展治违工作。保持高压打击态势,对新发生违法违章建筑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同时建立高效管控机制,落实辖区政府(管委会)、街道社区的违法建设防控查处责任,健全网格化管控制度,形成日常监管机制、快速处置机制、过错责任追究机制,达到“标本兼治”目的。
摆放有序的公共自行车
山水琅琊展新颜 ——琅琊区开展“三治三增三提升”行动侧记 本报通讯员温仕兵 叶文英 本报记者王晗笑
行走在琅琊的大街小巷,人们会发现街道整洁干净,车辆停放有序,“牛皮癣”踪迹不再……自去年10月份以来,琅琊区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在全区开展了以“市容治乱、环境治脏、建设治违”为主要内容的城市“三治三增三提升”行动,让干净整洁有序的美好生活环境成为城市的新常态。
曾经,滁城四合路上有近百个流动摊点,环境只能用“道路拥挤、卫生脏乱差、流动摊点到处流动”来形容。该区在四合路上投入近20万元,对场地进行平整,统一制作的餐车一律免费发放给经营户使用,不收取任何租金。通过开辟出“临时疏导点”,而今的四合路,摊贩规矩经营,保洁人员及时清理垃圾,城管执法人员加强巡查,使四合路环境卫生工作步入长效管理的轨道。
在“三治三增三提升”行动中,该区创新城市管理模式,积极推行领导包保、部门包路和路长负责制。针对9条主要干道,区委、区政府领导每人牵头包保1条路段,分别对应一个区直单位牵头负责,同时,明确包保路段的区直单位主要负责人和辖区街道(公共服务中心)中心主要负责人为路段长,实行路长负责制。为解决人力不足问题,在统筹安排本单位人员参加的同时,还自聘了50余名市容协管员,积极参与市容协管,真正发挥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作用,逐步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格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市场运作方式,将全区范围内的环卫清扫保洁、垃圾中转清运、公厕管理维护全面推向市场,实行社会化、市场化运作,并取得了非常明显的管理成效。
据统计,“三治三增三提升”行动开展以来,该区累计清理“牛皮癣”50000余处,清洗油污地面6000平方米,整改违章行为8000多人次,清理死角垃圾900余吨,拆违乱搭乱建3000多平方米。
滁州会一直美:建立长效机制
本着“既要市容又要繁荣,既要秩序又要便民”的原则,滁州市在环境整治中积极采取疏堵结合方式,化解管理顽症。南谯区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分别在湖心路、东坡路等处建设了5个疏导点,可容纳600多个流动摊点,统一摊车设置、统一时间节点、统一保洁要求;琅琊区在四合路、世纪商业园广场等多处设置流动摊点疏导点;市经开区在蓝天小区、金燕小区等流动摊点聚集地块,分别选址设置了流动摊点疏导点。
为破解“看到管不到、管到看不到”难题,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推进“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城管体制改革,通过权责下划激发了基层的积极性。面上,各区结合实际,制定了《行动方案》;点上,各区严格落实“网格化”管理,领导干部包路段,将街道、社区干部和交警、城管执法人员进行编组、定人、定责,层层落实了责任。
滁州市建立严格的督查考评机制,考评结果同“鞭子、面子、票子、位子”挂钩,实现工作推动常态化。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位督查,亲自召开现场会,推动“三治”工作深入开展,市文明主任、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城管执法局局长坐班督查,坚持实行一天三督查,一周两通报,及时发现问题,督促从快整改。
美轮美奂的南湖夜景
让滁州天蓝地绿水净城美 欣 闻
闻
去年以来,滁州市在主城区及各县(市)城区开展了以市容面貌治乱、环境卫生治脏、建设秩序治违,进一步增强功能、增加绿量、增进文明,提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为主要内容的城市“三治三增三提升”行动,让干净整洁有序的美好生活环境成为城市的新常态。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是滁州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最现实、最迫切的选择,符合滁州最广大市民的根本利益。
近年来,随着“大滁城”建设不断推进,滁州的城市体量更大了、楼体更高了、马路更宽了、城乡整体形象不断提升,但是城市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许多脏乱问题成为老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影响了城市发展环境和城市文明形象,阻碍了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三治三增三提升”行动,实质上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的民心工程,是接地气、连民心,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实践活动。
“开展‘三治三增三提升\’工作不是搞创建,是省委、省政府为改善发展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解决好城市环境问题的重点工作,也是满足市民期盼的重要实事。”正如市委书记李明在调研“三治三增三提升”工作中所强调的,各级党委政府要全面动员,先通过一阶段的集中整治,让环境净起来、靓起来,再建立起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长效机制,让环境净下去、靓下去,通过标本兼治,让天蓝、地绿、水净、城美的美好环境常态化,让市民始终生活在美好环境中。
“三治三增三提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具有复杂性和反弹性。运动式的突击整治只能解决表面问题,治标不治本。各级党委、政府要注重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不断巩固和提升三治三增的成果,防止出现反复反弹现象;要全面动员起来,发动群众参与其中,激发群众把真心拥护和支持转化为共建共创美好家园的实际行动,以讲认真的态度、比学赶超的动力、持之以恒的韧劲,通过对一条条路、一个个菜场、一片片老旧小区的集中整治,做到干一件成一件,形成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常态,真正让每一个市民有更多获得感,都切身感受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整治后的湖心路
新闻推荐
严字当头 干在实处 ——全市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综述 储组轩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开展以来,滁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部署要求,围绕“三聚焦三查找三确保”主线,扎实有序做好专题教育各项工作,促进了干部作风明...
和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和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