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张倩通讯员程在俊
自2013年以来,和县乌江镇石山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该村通过“小村并大村,建设中心村”,既改善了村民生活环境,又盘活了大量闲置土地,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
小村并为大村
日前,记者来到石山新村,一排排大气又雅致的两层楼房呈现眼前,让人仿佛置身城市高档小区之中。2009年之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岗地,如今却是美好乡村的新模样。
“你看我家14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只花了几万块钱!这要是在镇上,没二三十万哪能买来! ”村民范以宏乐呵呵地说。今年51岁的范以宏是第一批搬进新村的,他告诉记者,以前住在老村庄,环境很差,一家老小都梦想着有朝一日也能住上宽敞明亮的大房子。没想到建了新村后,终于让他们全家如愿以偿。
11栋 106室是村民刘加玉的家,他们一家人搬进新房已经两年了。刘加玉说,以前他们住在石山村红旗自然村,条件很不好,现在红旗自然村90多户人家基本上都搬进了新村。
石山村党支部书记杨进春告诉记者,石山村是个典型的丘陵山区村。 2010年,根据省里下达的“土地整治、整村推进”项目,启动了“小村并大村、建设中心村”工作。按照新村规划,共建楼房550户,分为48—146平方米不等的四个户型,每平方米只要成本价700元。同时,拆迁老房子有补助,村民可以按需选择新房大小。
“旧村拆迁的补助标准是,砖混结构的房屋,给予每平方米400元的补助;砖木结构的房屋,给予每平方米300元的补助;拆迁厕所补助500元,牛棚、猪圈补助1000—1500元,农家小院子等附属物也实行分类补助。因此,不少村民只要花两三万块钱,就能买到一套1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 ”杨进春说,新村从2010年开始动工,2013年第一批村民入住。目前已整村搬迁了红旗、下卫、魏村、东庄、王庄等9个自然村,现有393户村民住上了新房。 “很快要动工建第四期工程,还将涉及150户村民。 ”
生活多了便捷
除了宽敞气派的新楼房,新村里的基础设施也让村民赞不绝口。记者绕着新村转了一圈,发现这里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村庄绿化,都做得像城里小区一样井井有条,便利超市、休闲广场、农家书屋、卫生服务中心等设施和场所,同样布局井然。村民足不出村,购物、健身、交水电费、看病都能“一站搞定”。
在卫生服务中心,几位村民正在输液。村民唐一玉告诉记者,以前生个小病,要跑好几里路去镇上,遇到下雨下雪可麻烦了。现在出门走两步就能看病,对于小孩、老人来说特别方便。
在新村西边,记者还看到一大块农用地,被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上面种着小葱、辣椒、西红柿、小青菜等。村干部杨孝松告诉记者,这是专门给新村村民规划留出的小菜园。
“大家一直生活在农村,习惯了自给自足的生活。尤其是老年人,更喜欢在房前屋后种点瓜果蔬菜自家吃。为此,在征求村民意见之后,就在开建新村时,预留了这块总占地40亩的小菜园,每户都能分到1分地。”杨孝松说。
家门口“上班”
生活环境改善了,村民又靠什么来鼓足“腰包”呢?
“要想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转变为大农业,就是把大家的土地集中起来,由石山农业合作社对外统一发包。 ”该合作社理事长范以宏说,给村民的土地租金是每亩地每年按350斤稻谷的市场价换算成现金。
“我们实行‘先建村,后流转\’,从2012年开始,村里分批进行了两次土地流转,流转规模达5000亩,第三批流转正在推进中。 ”杨进春告诉记者,通过招商引资,村里建立了石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先后引进了赭乐山茶叶合作社、石山村现代梨业合作社、石谷山苗木花卉合作社等6家现代农业合作企业,既盘活了土地资源,也给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打工的机会。
村民吴书明就是受益者之一。2012年,占地面积约600亩的石山村现代梨业合作社成立后,他就开始和其他十几个村民在里面打工。 “我家15亩土地都流转出去了,现在梨园打工,每月工资1800元,挺好的!”吴书明笑着说。
据了解,目前石山村的村集体年收入已超过3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也由2009年的4000元,增加到现在的12000元。
新闻推荐
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健康脱贫工程的实施意见》贫困人口医疗政府兜底保障
◎划定贫困人口就医个人年度自付费用上限,在县域内、市级医疗机构和省级医疗机构就诊,个人年度自付费用分别不超过0.3万元、0.5万元和1万元◎贫困人口通过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综合...
和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