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莹
核心提示
2013年12月4日,在郑蒲港新区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一所全新的学校——马鞍山二中郑蒲港分校正式开工建设。
2014年9月1日,这所学校迎来了首批320多名新生,他们将在这里开启自己的高中生涯之旅。
2017年6月23日,这是2017年高考放榜的日子,经过了1000多个日子的探索、辛劳、耕耘,这所学校传来了喜讯:在2017年高考中,马鞍山二中郑蒲港分校参加高考人数311
人,其中,应届文史类和理工类报考
人数290人,一本达线102人,达
线率35.17%;本科达线
238人,达线率
82.07%。本科总达线人数(含艺体)258人,达线率82.96%,其中,理工类本科达线率80.42%;文史类本科达线率91.55%,艺体本科达线率100%。
在郑蒲港新区的大力支持下,在与二中“一脉相承却又和而不同”的办学思路引领下,实行小班化、走班制、分层教学等全新办学模式,马鞍山二中郑蒲港分校已经成为马鞍山市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窗口。
新区,新学校;新探索,新收获。一个是安徽省江海联运枢纽中心,一个是安徽省传统名校,它们的“邂逅”与“牵手”,注定“不同凡响”。
学生的学费,新区出大头;师生往返市区,新区补贴交通费;设立学生奖学金,新区全权出资;对教师慰问关怀,新区年年不落;学校建设维修,新区总有人在现场;就连学校停电,新区也会派专人来排除故障……
作为马鞍山市委、市政府开启“一江两岸”全新发展时代、着力打造安徽省江海联运枢纽中心和现代临港新城的重大举措,郑蒲港新区的建设发展意义非凡。而新区要实现“高起点、高标准”的发展,按照“港城一体、产城一体、城乡一体”的发展思路,办教育、办优质教育是新区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版块之一。从2013年10月,二中郑蒲港分校开工建设之前,到同年12月正式开工建设,短短2个多月的时间里,校园规划、土地征迁、人员调配、招投标等工作全部迅速完成,伴随着建设的步伐,分校开始了“一边建设,一边办学”的模式,从开工建设到2014年9月正式开学,只有不到270天的时间,“郑蒲港速度”令人称道,新区全力支持教育发展的决心可昭日月。
如今,3年时间过去了。3年间,像一个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郑蒲港新区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二中郑蒲港分校的成长,精心细致、无微不至。据二中郑蒲港分校执行校长庆晓介绍,学校无论是从建设发展之初,还是到如今办学渐入佳境、喜结硕果,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新区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以及“保姆式”的服务。
“办学上,新区坚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从不干涉学校的办学,给我们最大的办学自主权,”庆晓说,“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创新都是由学校自己做主,对于一些重大事宜,学校会及时向新区汇报,做到大事知会。”
一所新校的建成发展,资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庆晓说,从2014年至今,新区每年都会投入至少1000万元来支持学校的各项建设运转,设施维修和各类设备的添置、学生的学费、通勤车的交通补贴等等,新区都是无条件支持的。据庆校长介绍,就拿学生的学费来说,市区每个学生每学期只需要交850元的学费,剩余的3000多元全部是新区补贴的。建校之初,新区还设立了100万的新生入学奖学金。学校每年举行的各类学生研学活动、远足活动等,新区也给予了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除此之外,3年来,为吸收优秀师资力量而举行的教师招聘、教师队伍的培训、宣传报道等等,样样都少不了新区的支持。“新区领导每年都会亲自到校看望、慰问学生和一线教师,给我们最大的人文关怀。”庆晓说,新区无微不至的、“输血式”的支持给二中郑蒲港分校注入了最强的发展“原动力”,这让二中郑蒲港分校的师生得以幸福地成长。
在全面共享二中本部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师资力量的同时,二中郑蒲港分校充分发挥了位于新区又是新校的优势,大胆地开展了一系列不同于市区其他高中在办学和管理模式上的创新活动,逐渐成为全面深化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窗口和标杆。
走进二中郑蒲港分校,高“颜值”的校园引人入胜。占地约136亩、建筑面积达7万平方米的校园,内部设施齐全,图书馆、实验楼、标准体育场馆、食堂和后勤服务中心等一应俱全。4人一间的学生公寓,空调和独立卫生间齐备,是学生学习之余最好的休息场所。除了硬件设施的高标准配备,分校引人注目的还有它的小班化办学模式。一个班只有30多名学生,老师可以清楚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状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我们在坚守和传承了二中这所名校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上,还大胆地进行了我们自己的创新,一些新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在这里得到实践,可以说这里是二中的‘特区\’。”庆晓说,二中郑蒲港分校是二中的分校,但又承载着全新的使命。除了小班化教学,走班制分层教学探索、“全员育人”导师制、扁平化去行政化管理等,都是分校全体人员勇于探索的最好例证。
据庆晓介绍,二中郑蒲港分校聘请了二中特级教师和骨干教师10多名,既有赵汛、许荣德、王怡这些来自二中的特级教师,也有从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名牌师范大学引进的优秀毕业生,还向全国公开招聘了一批优秀教师。
在小班化的教学模式下,每位老师都可以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实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老师们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不会给任何一个学生“贴标签”。办学之初,分校就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善于改革创新,尝试在一些学科上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开展分层教学,去除仅以分数来判断学生能力的弊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走班”。在庆晓看来,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真正照顾到了不同学习层次水平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成长。同时,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学生还可以逐渐流动到较高层次的班级,这对于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培养和自信心的增强也是非常有利的。
“全员育人”在分校建校之初也是有着清晰的定位的。因为是全寄宿制学校、封闭式管理,学生每日接触到的除了老师还有自己的“导师”。据庆晓介绍,分校为了全面了解和科学管理学生,特别实行了导师制度,由学生自己选导师,每个导师带10名左右的学生,导师的职责主要包括了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和心理疏导,有效解决学生与家长沟通不畅带来的问题,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在庆晓眼中,去行政化是这所分校管理模式上的最大特色,学校围绕年级部开展工作,学校设立了学生事务、教师事务、行政服务、教学与课程四个中心,以充分发挥二中的优质资源和管理文化的优势,把分校办成示范性的优质高中。
任何改革和创新都是需要勇气的。2014年办学之初,二中郑蒲港分校根据自身情况,充分发挥位于新区的地理位置优势和二中优质师资、教育教学资源优势,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进行小班化、分层教学走班制、全员育人导师制、扁平化去行政化管理等一系列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
“我们是带着一份教育理想和期望的,同时也是承受了很大的压力的。”庆晓说,万事都是开头难。在3年的办学时光里,在新区的大力支持、二中本部的人文关怀以及分校宽松和谐、民主公开的校园氛围之下,分校的所有教职员工们拧成了一股绳,全员一盘棋,潜心教学育人,化压力为动力,终让付出得到了回报。2017年的首届毕业生高考成绩,有力证明了大家的探索、改革和创新的思路是正确的,有效提升了全员的士气,增强了全员的凝聚力,也更加坚定了大家今后进一步支持分校发展的信心。
“我们做教育就是真正要做‘人\’的教育。”庆晓说,3年的不懈努力,一颗“教育种子”在新区已经顺利生根发芽。未来,在学生和教师评价体系建设、导师制度的进一步深化健全等方面,分校还将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他也相信,随着新区建设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新区教育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和期望值也会越来越高,全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也将摆在分校的面前。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庆晓坚信,这一颗“幼苗”也必将不断生长壮大,枝繁叶茂。二中郑蒲港分校将在10年后成为马鞍山市优质高中,20年后成为全省知名高中和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的窗口。
新闻推荐
马鞍山市政处道路所对全市36条市管道路48座市管桥梁的微小“病害”进行全面养护
本报消息记者谈恒成通讯员潘永忠报道6月28日下午,记者在马鞍山市九华路、雨山路和太白大道等多条道路看到,市政人员有的在摊铺沥青,有的在修补裂缝,有的在清理小广告,有的在维修路名牌……据悉,为扎实...
马鞍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马鞍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