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钦在实施排爆作业
杜钦在调试排爆机器人
8月5日,周日,杜钦值班。
当天上午7时多赶到单位后,杜钦来到6楼办公室拿上一串钥匙,转头又来到一楼一间仓库。仓库不大,也就几个平方,但用杜钦的话说,那里放的可全都是他的宝贝。排爆机器人、X光机、排爆服……进入仓库,杜钦口中的宝贝出现在眼前。给抽湿机倒水,给装备充电维护,除了办公室,这间仓库也成了杜钦每天必须打卡的地方。
1984出生的杜钦,退伍军人,现任马鞍山市公安局特警支队突击大队的一名特警,同时他也是马鞍山目前唯一的一位排爆手。成为一位排爆手,杜钦说,纯属机缘巧合。
排爆警察,一份极度神秘且高度危险的职业,神秘到你一生可能都见不到他们,危险到每一次出手都有可能是最后一次。
“作为一名排爆手,你犯的第一个错误,也许就是你人生的最后一个错误。”从事排爆手6年,杜钦一直谨记师父第一天对他说的话。
机缘巧合成为一名排爆手
杜钦,咱们马鞍山的小伙子。
2008年12月,从部队退伍的杜钦通过招考进入马鞍山市公安局特警支队。2011年,马鞍山市公安局特警支队成立突击队,通过层层选拔,杜钦成为了突击队里的一员。
多年的特警生涯不仅练就了杜钦坚韧的毅力、稳定的心理素质,更练就了他敏捷的思维、极强的判断力。为什么会选择做一名排爆手?面对记者的提问,杜钦笑着说:“纯属机缘巧合。”
原来在2012年的时候,杜钦在一次集训中腿部受伤。在医院休养期间,支队领导找到杜钦,问他是否愿意成为一名排爆手。从小动手能力极强,在部队又接触过排爆,听到这个消息,虽然知道排爆工作十分危险,但他还是爽快地答应了,“事情总要有人干”。
每个警种都有其专业性,排爆警察也是如此。就这样,杜钦跟着当时也是特警支队唯一一名“拆弹专家”开始学习。“作为一名排爆手,你犯的第一个错误,也是你人生的最后一个错误。”拜师学艺的第一天,师父就将这句话送给了杜钦。
穿着五十公斤重的防爆服处置炮弹
日常的刻苦训练和付出,为的就是在真正的现场作出正确的选择。
8月1日晚11时,马鞍山市公安局特警支队接到110指令,称雨山分局民警在工作中扣押了疑似爆炸物品。当晚,杜钦正好值班。接到指令后,杜钦跟支队值班领导带上排爆装备立即赶往现场。
据现场初步辨认,可疑爆炸物为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产的53式迫击炮弹附加药。因年代久远,性能极不稳定,如遇高温或外力撞击随时可能引发爆炸。由于正值深夜,经与现场刑侦、治安等部门共同研究,杜钦决定先采取防爆围栏包围、覆盖防爆毯等安全措施做临时处理。
8月2日一早,杜钦又携带无磁工具组、炸药物探测仪等排爆装备对爆炸物作进一步处理。用装甲车将爆炸物连同防爆毯一并转移至远离市区的一条河边大埂空旷区域,设立隔离区域、拉好安全警戒线,在队友的帮忙下,杜钦穿上了50公斤重的排爆服,戴上10公斤重的排爆头盔。
而此时,室外温度已达到35℃。这样的温度,人即便只是站在烈日下不动,也会出一身汗,更何况还穿着这么厚重密不透风的防爆服。在蒸笼似的防爆服里,杜钦更需要的是专注、冷静。
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一个多小时后,杜钦从两个药罐内成功提取出6个药管、10个药包,药量总计近500克。经现场仪器初步检测,该爆炸物成分为硝铵或烈性芳香烃类炸药。
取下排爆头盔、脱下排爆服,成功完成此次排爆任务的杜钦像是从水里捞出来一样。目前,该批炸药已移交刑侦部门作进一步鉴定处理。
写下数万字的工作笔记、心得体会
排爆绝不像影视剧中演的那样,剪红线还是剪蓝线那么简单,因为很可能是黑线,或者没线,亦或者是一大把颜色一样的线。
排爆工作专业性很强,需要精通炸药、机械、电子、化工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熟悉和了解爆炸装置的各种结构类型,掌握定时、遥控等各种炸弹的排除方法。接受系统培训,买来资料自学专业知识,自制爆炸装置实战模拟,向各地从事排爆工作的兄弟请教……6年来,杜钦一刻都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这么多年,杜钦写下的工作笔记、心得体会有数万字,亲手画下的线路图、操作图、流程示意图就有百余张。
生死一念间,排爆工作不是赌博,不靠碰运气。在杜钦眼中,每次训练和实战模拟,从来不能儿戏。“排爆工作的专业性,就是体现在能够平静处置一切情况。”杜钦说,虽然他们永远不知道,下一秒将面对什么。
连续三年参加国家大型会议安检任务,4次获得“优秀公务员”称号,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
排爆手,生死只在几毫米,生命线上的逆行者。
文图/本报记者刘明培
通讯员吴军吴燕
新闻推荐
市委九届七次全会大幕刚刚落下,“创新”毫无悬念地成了热议话题之一。全会指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
马鞍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马鞍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