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季晨辰 通讯员 刘蓉
他从事群众文化工作近30年,带出了一支能打善战的文化“轻骑兵”,激活了群众文艺体育创新的一潭春水。他就是花山区文化馆书记马方庚。在他的埋头耕耘和革故鼎新下,花山区文化馆文化阵地建设如火如荼,文艺队伍、文艺精品创作百花齐放,更多反映新时代气质的本土特色文化资源被挖掘出来、发扬光大。
倾心打造文化队伍“轻骑兵”
1993年,马方庚从安徽省黄梅戏学校毕业,被分配到花山区文化馆,从工作人员干到馆长、书记,他与文化事业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自1997年担任区文化馆馆长以来,他大力抓起文艺体育骨干队伍的建设,“我不想错过每一个人才,最好的办法,就是我自己去基层、去一线多找多跑多看多联络,把散兵游勇的文艺骨干集中起来大家一起干。”不论寒暑、从早到晚,马方庚蹬着一辆自行车穿梭在大街小巷,哪怕是三五成群的文艺小队伍,自编自导的小节目他也要观摩学习记录。年复一年,他结识了众多文化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大家有困惑、有需要常常想到“找老马”。
在大伙儿的合力推动下,2009年,全市首个区级民乐团、首个区级体育单项协会(太极、木兰、空竹、健身气功)成立;2010年,全市首个区级书画协会成立……花山区基层民间文体队伍一时间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截至目前,已有91支。这些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文体队伍为激发群众的文化参与热情、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提供了家园和沃土。
甘当文化阵地“老黄牛”
2004年,全市首个区级群众文化节——花山区首届社区文化节(后更名为花山区文化节)热闹开锣,这是马方庚提出的点子,策划、导演、舞台监督、艺术顾问也全由他一人担任。在他的精心策划下,社区文化节持续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涵盖社区群众文艺汇演、社区综合艺术作品展览、优秀影片展映进社区等三大单元六个部分。如今,花山区文化节已持续举办10届,成为区文化品牌中最亮的一颗星。
在举办文化节的成功经验上,马方庚如鱼得水,为丰富群众文体活动贡献了源源不断的好点子。所有这一切,都凝聚了他的智慧、心血和汗水。
作为文化馆馆长的10余年,马方庚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把全部的精力都扑在了工作上。每年春节期间,花山区精心准备了各类文化演出、民俗节目和非遗展演,他必然坚守岗位,“20多年了,每次都是回老家吃个年夜饭就奔回来,准备正月初一到十五的演出。”提及陪伴家人时间太少,两鬓斑白的马方庚一度流下眼泪,“好在困难的时候都过去了。”
“我始终牢记着身为文艺工作者的使命,通过实际行动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卸下馆长职位,担任书记以来,马方庚将他多年的工作经验整理成教材,对馆里的同事倾囊相授;工作之余,拾起老本行教授学生吹奏竹笛,或是帮助文体队伍义务开展专业指导,继续为文化事业发展奋斗。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燕)4月26日下午,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从辉主持召开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15次主任会议。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魏正平...
马鞍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马鞍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