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马鞍山市各级各部门都在积极发力。近年来,市城管系统不断建立健全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积极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不仅保持了马鞍山处于全省前列的水平,也与长江安徽段生态环境大保护、大治理、大修复、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应有的题中之义不谋而合。
目前,马鞍山市从垃圾收集、转运到实现无害化处置,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体系。与此同时,从后端处理系统着手,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为强力推进“三大一强”专项行动,拆违复绿,清运垃圾,一场“绿色保卫战”正在长江边打响。
收运处置“一条龙”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马鞍山主城区有75万人口,全年产生生活垃圾约22万吨,通过垃圾收运处置系统,我们实现了城市生活垃圾100%无害化处理。”市环卫处综合科科长汪良洲介绍,目前,全市主城区共设有30个垃圾中转站,每天有700多辆电动三轮车从道路和居民小区将生活垃圾转运至垃圾中转站,再由45辆垃圾运输车转运至向山光大垃圾焚烧发电厂,一套完善的垃圾收运系统已经形成。
另外,为了做到生活垃圾应收尽收,有效保护长江沿岸生态环境,市环卫处还在长江沿线一公里范围内设置了采石、永泰、恒兴和昭明4座生活垃圾中转站,确保沿江地区居民生活垃圾得到回收的同时,保证船舶和港口生活垃圾的百分百回收。不仅在主城区,三县生活垃圾也均实现了无害化处理。通过农村“三大革命”,马鞍山市农村陈年垃圾整治清运工作已于2017年完成。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实现了市场化运营,村收集、镇转运、县城处理的一整套模式已经建立起来,农村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实现了大变样。
垃圾分类稳步推进
四大后端处理系统基本建成
人工+智能垃圾分类进小区试点,餐厨垃圾集中收运处置,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农村乡镇生活垃圾分类在8个乡镇试点……作为全省生活垃圾强制分类6个试点城市之一,马鞍山分别在城市和农村着手进行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目前也在全力有序地推进。
据汪良洲介绍,生活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马鞍山市从2016年开始探索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并按照生活垃圾分类“四分法”分别建立了四大后端处理系统,为生活垃圾分类终端处理提供了健全保障。其中,“可回收物”后端处理系统——废旧物品分拣中心已在花山区、雨山区各建成了一个生活类废旧物品分拣中心;餐厨垃圾后端处理系统——餐厨垃圾处理中心将在今年6月份实现试生产;有害垃圾后端处理系统——危险废弃物处理中心已由马鞍山市环保部门建成投入运行;其他垃圾的后端处理系统——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也已建成投入运行。
拆违复垦土地复绿
保护长江水源环境不折不扣
地处长江边的采石陈家圩地区是马鞍山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区。为扎实推进“三大一强”专项行动,连续一个多月来,雨山区城管局采石中队在陈家圩地区连续“作战”,开展拆违行动,清运杂物垃圾,复垦土地,加强巡查监管,禁止人员垂钓。
4月24日,记者在现场看到,陈家村东塘村民组的违建牛棚、旱厕及废弃的钢球厂已经被拆除,村民之前私自围盖的院墙也向后退了十多米,多处土地得到复垦,并即将复绿。
“目前我们已经拆除了21处违建,共计1016.26平方米。”采石城管中队中队长刘宗义介绍说。
围绕“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雨山区城管局以问题为导向,紧盯“清、拆、管、美”几个环节,针对陈家村东塘、横双组,前陡组、翠螺、渡口等区域存在的违法建设集中开展拆违攻坚行动。目前共拆除各类违建21处,面积达1016.26平方米。此外,出动机械化车辆10台,城管人员80多名,对长江沿岸及周边村庄垃圾杂物进行彻底大清理,共清理出陈家村沿江大埂周边柴草杂物等垃圾80多吨。同时利用机械化车辆推平地面土堆20多处,进一步美化村镇环境,消除路面通行不利因素,认真践行着“生态福地”的发展理念。
记者 黄莹通讯员 张平 车玮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燕通讯员王磊)4月29日上午,马鞍山市召开“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工作交办会,组织“报到”部门(单位)党组织与“吹...
马鞍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马鞍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