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临近,不少市民的手机都被“朋友圈”卖粽子的消息刷屏。这些粽子多以原生态为卖点,自称是纯手工自制,不含任何添加剂。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兴起,一些市民在家自制食品,通过朋友圈进行销售,蛋糕、水果、牛肉干等食品的销售信息充斥“朋友圈”。纯手工、无添加、原生态等广告词颇让人动心,受到不少消费者的追捧。但记者了解到,这些自制食品的生产者大多没有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食品多是在家或小作坊里自制,难以杜绝食品安全风险。
“自制食品”俏销“朋友圈”
“自家制作的纯绿色无添加的蜜枣粽子出锅啦,需要的亲们千万不要错过哦!”“新鲜健康的上好原材料,每一道工序都是亲手完成。纯手工自制绿豆糕接受预订中。”这两天,记者在手机微信里看到大量类似的信息。这些信息的相似之处就是声称原料新鲜上乘,不添加防腐剂,而且可以根据顾客的需求专门订制。
陈女士是“上班族”,下了班之后就喜欢制作各种美食,为此还专门购置了烤箱等设备。“现在外面购买的蛋糕含有许多的添加剂,自己在家做比较放心。”陈女士告诉记者,刚开始时,她只是做给家人吃,不料朋友品尝过后大赞味道好,建议她可以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发照片,谁有需要就可以预订。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闲暇之余的爱好竟然为她带来了商机。如今,陈女士工作之余,就做起了蛋糕生意。“不仅仅是为了赚钱,也可以找到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在一起很开心!”
记者了解到,通过“朋友圈”销售自制食品的大多是女性,她们都是从兴趣发展而来,抱着赚些零花钱的心态。顾客基本上都是亲戚、朋友和同事。有些不仅通过朋友圈销售食品,而且建立了美食分享交流群,将自制食品的工序和照片全部发到群里。有需要者随时可以下订单,然后通过微信支付,操作非常简单。
“自制食品”存有安全风险
点开微信朋友圈,动动手指就可以坐等美食送货上门。市民章女士就是一名“自制食品”的忠实粉丝,但是最近的一次消费经历却让她有些不太愉快。“前几天我在朋友圈买了几个粽子,虽然是煮熟的,但是吃之前不太放心,又放入锅里煮了煮,但是吃了之后发现居然还是夹生!”章女士告诉记者,粽子不仅夹生,而且包裹的蜜枣有些发苦。由于是熟人,她也不好意思退货,只有将粽子一丢了事。
这次不成功的购物,让章女士对网购食品的信心大打折扣。“虽然粽子是手工制作,但是馅料并不是自制。”章女士说,她也问过朋友,粽子里包裹的蜜枣的确是从外面购买,虽然朋友再三声称蜜枣的质量有保障,但是这些蜜枣都是经过腌制,难免添加了防腐剂,完全不是像宣传的那样“无添加”。而且正规食品生产厂家都有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比起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肯定质量上更有保障。
采访中,记者发现朋友圈自制食品之所以能够有市场,大多数是基于熟人之间的信任,认为对方也自己吃,所以比较安全卫生。但事实上,国家对食品生产的要求很是严苛,对食品制作间的环境卫生和制作者的健康状况有严格要求,家庭作坊式经营,对于这些食品质量控制要素很难保证。
购买“自制食品”需谨慎
2018年1月1日起施行的《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具有实体经营门店并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并按照食品经营许可证载明的主体业态、经营项目从事经营活动,不得超范围经营。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微信朋友圈自制食品虽火,但大多没有实体经营门店,也没有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缺乏最基本的食品经营资质。
微信上的食品买卖属于私下交易,监管难度较大,即使出现了问题,消费者也很难进行维权。自制食品,不仅食品生产者的健康状况、制作过程的卫生安全无法保障,而且原料的存储、食品的运输过程都存在安全风险,所以市民通过微信购买自制美食还需谨慎,不要盲目跟风,尽量在实体店或取得相关资质的店铺消费,以此保障自身权利。
记者 董磊
新闻推荐
破“网”打“伞” 除恶务尽 博望区检察院对所有涉黑涉恶案件提前介入
本报消息记者慕继平通讯员夏素侠刘庆霞报道“对所有涉黑涉恶案件,我们检察院均提前介入,力争做到破‘网’打‘伞’,除恶务...
马鞍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马鞍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