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退而不休,十五年来,编辑和县企业家协会简报343期,约160多万字,发放纸质材料10多万份;在和县政府网站开辟“企业家协会”,获点击率15万人次。他就是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活到老,学到老”的老丁——和县经信局退休干部丁宗金。
乐为夕阳献余晖
丁宗金2002年退休,2005年7月被组织上安排到和县企业家协会工作。“面对几百个企业家,不拼命学经济可不行啊!”丁宗金感慨。
为了学习,他订阅了三级党报和《文摘周刊》《求是》等十多种报刊,并将报刊上的好文章剪下,做成《企业管理》《如何创新驱动》《特色经济理论》《“一带一路”经济》《企业文化建设》《经济新常态》《和县经济》《学哲学》等近百个剪贴本。他指着办公室橱柜上的剪贴本说,为了学习方便,他将重要的文章要旨分门别类记在巴掌大的记事本中,这些小本子有二三十本,每本封面硬壳上写着“党建工作”“和县企业典型”“特色理论”“有关经济政策”“市县经济”等。他觉得“这些‘口袋本’携带查阅方便”。
“像经济政策、理论的新提法,智能制造、新经济体系、供给侧改革等新内容,三个月不学,就对不上号,你和企业家说话,不能讲过时话。”78岁的丁宗金说起经济政策如数家珍,数据脱口而出,不差毫厘,和县去年财政收入30.5亿(元),而马鞍山是270.6亿(元)……他对每天来的报刊先浏览一下,对重要的文章用红笔打“√”,规定一周内读完。
他养成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锻炼的好习惯,“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地工作。”他每晚坚持看中央台“新闻联播”,一旦有新的经济政策和文件,待节目一结束他就坐在电脑前,搜索查找此政策和文件“一睹为快”。一次因为一篇高质量经济发展的文章在电脑上未搜到,他就请同事帮忙搜。同事打趣道:“明天报纸就出来,急什么!”但他坚持要搜,直到搜到为止。
“才到协会时,对电脑一窍不通。”丁宗金把写好的稿子送到打字室打印,可打出的材料错字连篇,他不知改了多少篇,于是他暗下决心“不学会打字就不能工作”。人老了,思想不能老,人也要与时俱进。为了学习打字,他就背五笔字根,边背边实践,“经常打(字),不然(字根)就忘了。”为背字根,他是睡床上背,走路时背,早锻炼时也背。为了写好文章,他特意买了一本成语词典,从头到尾看了几遍,现在只要看成语词典目录词条就知其义。“写上一大堆文字倒不如一个成语来得简洁准确。”他说,写文章要注意标点符号,学经济,也要学哲学。
“零差错”对待工作
对于开会、简报发放这类事“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丁宗金认为协会有没有威信,就从这些方面体现出来。为让简报做到“零差错”,他把简报分发给多人看,减少简报差错率。
与他多年的同事向光平介绍,一次他发现简报有问题,就告诉丁老,丁老态度坚决,表示“立马要改”,而此时简报已送到邮局准备邮发。但他执着地把材料讨回重新改、重新装订,重贴邮票再邮发,“不要怕费事,简报有错,会影响协会威信。”
丁宗金认为简报就像一条彩带把大家连在一起,每年二三十期简报,给企业学习,帮助他们发展,这个,来不得半点马虎。他去企业调研采访,事前沟通,采访后把写好的文章发给企业看,“为的是不说外行话,确保事实、数据准确。”
自建智库请名师
丁老有一个红色笔记本,别看它不起眼,这可是和县企业发展的名人智库,这里有49位教授等人的联系方式和他们擅长的专业等。只要举办讲座,他就在这智库里选请合适的专家学者来给企业家开办讲座。这些人,不少他未曾谋面,于是通过自己的人脉,人请人、人托人,每次他都亲自登门去请。
一次为请安大陈教授讲解“有效沟通”一课,陈教授说她腾不出时间,但看到丁老“几顾茅庐”,她被他的真诚所打动,便同意讲课。请名师上课,目的是提高和县企业家的整体素质。
他每请之前,先酝酿选题一两个月,接着请谁讲,这时他就打开自己的智库本,从中挑选最佳人选给大家上课。
他回忆去年12月的一天,至今“惊魂未定”。那天早上6点动身,他打的去南京请周教授讲“智能制造”一课。事前约好9点到,谁知那天突起大雾,能见度很低。面对突变天气,他意志坚定:“雾再大也要去,做人不能失信。”车行至乌江镇,前面一辆小车突然撞到花坛上,“我们当时吓得一跳,要是我们车快几秒,后果就不堪设想。”当他如约来到周教授的住处时,周教授很感动:“没想到这么大的雾,你竟能准时赶来。”
丁老平常精打细算,下乡打车尽量打黄色的车,“因为黄色的便宜”;打印材料必须正反面都印。至于请教授,“该出手时就出手”,出价高,才能请到好教授,才会有好效果。
丁老认为退休之后做一点事情,学以致用,为和县经济工作尽一点力,发挥一点余热,也是应该的。“人活着更要有精神!”丁宗金笑言。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季晨辰)马鞍山市因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发展亮点再度登陆央视。5月12日,央视CCTV10《讲述》栏目播出的系列节目《...
马鞍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马鞍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