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思忆
●网友留言
网友“有事说话”:由于新农村建设及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建议调整农家书屋布局,可以根据实际在聚居点、新农村等建设农家书屋。
记者回帖:近年来四川省城镇化进程迅速,之前按照农家书屋、村级文化活动室等标准规划的公共文化场馆,大多面临转型升级。记者走访了省内多个基层文化场馆,成都市正对该课题进行探索。
5月31日下午,成都市锦江区莲新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正在举行的“法治锦江,你我同行”书画展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莲新街道负责人冯定告诉记者:“这场展览是由街道的一个书画社团承办的,参展作品都是社区文化志愿者自己创作的,我们这里可有9支不同类别的志愿者队伍。”
一个文化服务中心,缘何既办文化,又管理志愿者,还做法治宣传?
文化服务的“N”种可能
冯定向记者介绍,2012年投入使用的莲新市民中心,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在试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之前,市民中心内就有小型公益电影院、书画创作室、养老助残关爱驿站等功能分区,为社区居民提供培训学习、文化娱乐以及健身保健等服务。”
去年9月,成都市经文化部批准,成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锦江区文广新局副局长何彦告诉记者,成都市文广新局对试点提出了“5+4+N+1”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标准。“‘5’代表多功能室内文化服务等5项核心服务内容;‘4’即4项必备服务内容;‘N’即各地结合实际自行选择开展的其他可纳入中心的特色服务内容;\‘1’是打造一支特色文化服务队伍。”“我们这里最需要思考的是怎么在\‘N’上有所提升?”何彦说。这时,街道原本几十个注册在案的文化、法律等类型的民间社团资源,引起了冯定的注意。“如果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引入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既能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还能有助于我们有效管理辖区的志愿者组织。”
于是,文化服务中心内建起了志愿者管理基地,并整合了辖区内5000名志愿者,打造了包含文化、养老、法律等9支不同类别的志愿者队伍。
服务“辐射”出“大文化”
志愿者服务队的加入,为莲新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向居民提供服务增加了N种可能,老百姓心中曾经仅局限于唱歌、跳舞、书画等项目的“小文化”,一下子扩展为辐射了心理咨询、手工技能培训、社会团体孵化、养老照料等领域的“大文化”。
记者看到,共7层楼高的莲新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里,一楼为残疾人空间,由残疾人王秀华创办的社会团体——水井坊牵手互助中心开设的“量体裁衣”式残疾人就业创业培训点便在此扎根。慕名而来的残疾人王香,经过培训,现在已经可以用双脚刺绣,并以此为技术成功就业。王秀华告诉记者,入驻以来,已有近百名残疾人在此参加了免费的刺绣、服装设计等课程,其中40%已就业或创业。
不仅如此,文化服务中心现在还成为了不少社区空巢老人的“家”,刘蕃玉婆婆便是这里的常客。她告诉记者,“儿女都不在身边,我白天就到这儿来,每月只需800多块钱,就能获得专业的日间照料,还能和老年人朋友们一起看电影、画画。晚上回家,由服务中心提供的‘长者通\’呼援服务也能让我安心。”
●专家建言
文化场馆也可多元化
四川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中心顾问陈俐对成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5+4+N+1”建设非常关注。她认为,今年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使得我国基层公共文化场馆的模式呈多元化趋势发展。“不同地区应根据自己的客观条件,探索基层文化场馆的发展模式。”陈俐介绍,眉山民办公助的文化馆,乐山、成都的民办博物馆,这些都是路径。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袁丽霞“岷江一桥站点?好!6分钟到。”5月27日8点45分,眉山市交警支队一大队副队长张孟军开始了他一天的工作。此时,正值上下班高峰,岷江一桥人多、车多,但秩序良好。桥东有8个乡镇,20万人口,每...
眉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眉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