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不是帮着贫困户栽树、养鸡、修路那么简单——这是闵晓红任职“第一书记”三个月的最大感受。
作为眉山市东坡区柳圣乡的司法调解干部,闵晓红在扶贫攻坚行动中,下派任五圣村“第一书记”。这是个丘陵中的村落,坡地较多,地块零散,流转难度大,多数村民外出务工。816户中建档贫困户有58户,扶贫需要重点“各个击破”。
然而,免费送到地边的果树苗,有的村民并不愿意栽;争取到了项目资金的村道硬化,也因为有村民不愿意交自筹部分的资金而受阻。
“怎么让村民信你?遇到问题怎么解决?这就要靠‘本事\’了。”闵晓红说,扶贫要扶志,还要讲方法。
12月2日一大早,记者跟随闵晓红前往五圣村,了解她口中的“方法”。
□本报记者 袁丽霞
用心做工作 感动贫困户
走进五圣村,眼前是一片片果树苗。从根部的泥土颜色看,才刚种下不久。
三个月前,闵晓红刚到村上,眼前有不少撂荒的坡地,长满杂草、荆棘密布。原来,因为大多数村民都外出务工,而留在家的村民种田便“挑肥拣瘦”,只把“好田好地”种上稻谷和油菜。
“土地要利用起来。”她请来东坡区农业局专家测土质,又组织村民干部多方学习考察,最终决定申请资金,为当地引入茵红李、啤酒桃和油用牡丹等。
这一想法得到大多数村民的认可,大家砍掉杂草荆棘,整理荒山土地。但贫困户潘淑华家却迟迟未动。
10月27日,闵晓红第一次走进潘家了解情况。“不想栽。”潘淑华的女儿潘秀容吐露了一系列担忧:大片荆棘需要砍掉清理;土质硬,栽树太麻烦;栽后不懂管理,怕果子不行;就算丰收了,也怕没人来买。“想有收获就得有付出。树苗免费运到地边,只需要栽起;以后我们会定期请专家来指导管理技术,收获季节也会组织销售。”然而,闵晓红的这次劝说没有效果。
11月3日,村民开始热火朝天地领树栽树。闵晓红又走进潘家,拉着父女俩来看大家栽树。“大家都行动起来,脱贫才能更快些。你可以问问大家为什么愿意栽?”这次,潘秀容似乎有点心动。
11月20日,眼看着李子、桃子树苗要栽满荒坡,闵晓红再次来到潘家,想“再说说”。没说几句,潘淑华和潘秀容就抢了话:“我们家的事,你比我们还上心。确实,现在辛苦一点,投入一点,但以后就是一份收入。”潘家父女决定,当天开始整理荒坡,联系小型挖掘机刨坑。
考虑到潘家贫穷且劳动力缺乏,11月25日,闵晓红和部分村组干部一起帮助潘家栽了近2亩啤酒桃树。
扶贫要灵活 动员富帮穷
在一段刚修好的机耕道上,记者碰到了村民颜泽军。“水泥路走起,下雨脚都不沾泥巴,安逸。”他高兴地跺跺脚说。
这条3公里的机耕道,过去一直没有硬化。10月,闵晓红通过“一事一议”项目,争取了每公里10万元的项目资金,但是这个钱不够修路,算上各种费用,村民还需人均自筹500元。
涉及到的几十户村民大多都按时交了自筹款,只有村民颜泽军和熊玉华两家的钱一直没有收上来。按照自筹方案,他们两家每家都要交1500元。“那段路我走得少,不愿意交钱,也没有钱。”他们都这样回答闵晓红。闵晓红走访了解到,颜泽军要照顾残疾的妻子,熊玉华因为体弱多病家庭也贫困。
决定“再想想其他办法”的闵晓红,想起了附近的村民汪志勇。他在外承包工程,经济实力比较好,而且他想办农家乐,也更愿意路尽快硬化。
闵晓红找到了他。“他们两家情况确实困难,都是邻居,你愿意帮帮他们吗?资金到位,我们修路更快,对你的农家乐生意也有好处。”一番动情有理的劝说,汪志勇当即替两家人交了3000元钱。
11月3日,修路施工队开始进村修路。“农村的很多工作问题,不是板上钉钉,需要灵活处理。”闵晓红说,群众注重实际效果,基层工作要讲感情。
新闻推荐
本报讯(肖昕玙记者刘星)12月20日,峨眉山第十七届冰雪温泉节开幕,从2015年12月将持续到2016年3月,在此期间,游客可以享受到优惠政策:1个月半价游峨眉和4个月全民免费滑雪。据了解,本届冰雪温泉节将推出“...
眉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眉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