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出的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
展出的银锭 新华社发
6月26日下午3时,由国家博物馆与四川省文物局、眉山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共展出文物500余件,展期3个月至9月26日闭幕。这也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全国考古发现系列展的首个展览。
展览序厅:
怎样找到张献忠宝藏的?
昨天下午,展览刚一开放,便涌入大批参观者,各种精美的展品吸引着观众的眼球。展览第一部分为序厅,介绍了江口古战场遗址的基本情况、“江口沉银”之谜、考古发掘前发现的文物以及考古发掘的大致情况。
展览序厅展出了多件追缴文物,其中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铸造于1643年,对考证遗址年代和性质极为关键;天启元年长沙府“岁供王府”五十两金锭是上供藩王府的岁供黄金,为已知明代金锭中的最大锭型,存世稀少;万历二十七年武冈州“都水司正银”一百两银锭,为明代武冈州征收供工部都水司使用的税银。这三件文物均为国家一级文物。
沉银出水:
让你知道明代那些事儿
展览第二部分名为“沉银出水”,分为“大西浮沉”和“明代社会”两个单元,展示了江口古战场遗址发现的大量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不但证明了“江口沉银”传说的真实性,更是明代中晚期政治、军事、社会生活等最直接的展示。
江口古战场遗址发现了上千件与张献忠大西政权直接相关的文物,此次展览中有多枚“西王赏功”钱,册封后宫的金册,以及錾刻有“大西”年号、税种和四川地名的银锭展出。其中“西王赏功”钱铸造于张献忠占据四川之后,展览中的“西王赏功”金、银钱为考古发掘文物,铜钱则为国家博物馆馆藏传世文物,观众可在参观时对比鉴赏。册封后宫的两件金册,形制与明代册封金册相似,等级极高,为大西政权建立后宫制度的物证。刻字银锭可见“粮银”、“军饷银”等6个税名及四川境内眉州、双流等12个地名,是研究大西政权银税制度,以及张献忠在四川活动范围的实物证据。
国家博物馆还特别展出了两件馆藏一级文物:“骁右营总兵关防”铜印和《大西骁骑营都督府刘禁约》碑拓片,使观众更好地了解大西政权的政权建立和军事制度情况。
此外还展出了与江口之战相关的大批兵器,不但有铁刀、铁枪、铁剑、箭镞等冷兵器,还有一件火器——三眼火铳,这些兵器证明此处就是发生江口之战的古代战场。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中有迄今为止首次考古发现的木鞘,证实了张献忠“木鞘藏银”的传说。
考古新章:
“身临”考古发掘现场
展览第三部分名为“考古新章”,分为“新方法”、“新科技”和“新力量”三个单元,突出展现考古新方法和新技术在此次发掘中的首创性,以及公众参与此次发掘的重要性。
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发掘是一次全新的探索和挑战,它不仅是四川省内首次水下考古发掘,也是国内首次内水区域水下考古发掘。针对遗址处于岷江河道内的复杂情况,中国考古工作者首次采用了围堰考古发掘的全新模式,建立工作平台,并在发掘过程中创新了管理思路,这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潜水式水下考古发掘的新方法。
展览中不仅有图片、文字描述考古发掘过程,视频演示围堰三维效果,更搭建了展开面积达50多平方米的四面沉浸式投影区域,让观众如同置身考古发掘现场,从时间和空间中了解考古工作的原理。成都商报记者 顾爱刚 蒋麟
新闻推荐
张献忠所沉宝藏首次向公众展出 500件“江口沉银”文物现身国博
6月25日,布展完毕的部分“江口沉银”文物。彭山区委宣传部供图2017年初,彭山江口的明末战场遗址考古发掘出水了3万多件...
彭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彭山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