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新闻 彭山新闻 仁寿新闻 丹棱新闻 青神新闻 洪雅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眉山市 > 彭山新闻 > 正文

开展环境治理 建设绿色家园

来源:眉山日报 2018-07-28 07:40   https://www.yybnet.net/

7月26日,白马镇祥和社区垃圾分类督察员正在对一商铺环境卫生和垃圾分类进行考核打分。悦园村西山猕猴桃基地十里芙蓉长廊。(彭山区环境治理办供图)拍摄时间:2018年6月27日

现场描述:修文镇三宝村思蒙河刘滩桥右下方河滩上,倾倒有大体量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拍摄时间:2018年7月25日

现场描述:修文镇三宝村思蒙河刘滩桥右下方河滩上,垃圾堆已经清除。

学习“白马模式”重在吃透十六字经验

聂仕权 本报记者 李成 李勇军 文/图

本报7月6日以《在实际实效中淬火升温——聚焦乡村垃圾分类有效处理之“白马模式”》为题,报道了东坡区白马镇提升垃圾分类有效处理水平的经验。半个多月来,本报“环境治理”栏目接到市内外不少热心读者电话或网上咨询,白马镇也陆续接待了多批次外地学习考察团,眉山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涌现出来的又一典型——白马垃圾分类有效处理模式引起广泛关注。

目前,眉山市不少乡镇正在学习推广“白马模式”。市城乡环境治理办负责人称,推广“白马模式”重在学习借鉴白马创造的“全民参与、两次四分、资源再生、考核保障”十六字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在巩固和完善“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因地制宜、分类收集、村民自治、市场运作”的农村垃圾治理模式的基础上,创新乡村生活垃圾治理具体操作模式,切实做到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促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和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升。

——全民参与。引领广大人民群众热情关心、自觉支持和主动参与环境治理,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目标任务之一,也是当前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因而是检验环境治理成败的试金石。

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有效处理,群众是主体。能否有效形成全民参与的社会氛围,是检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败的一道试金石。切合镇情民意来深化落实和提升村民自治机制,引领全镇干部群众自觉参与到农村垃圾分类治理中来,正是白马镇探索的可贵之处。

去年12月,白马镇党委、政府面向全镇居民开展有奖征集垃圾分类有效处理“金点子”活动。这是该镇在环境治理领域贯彻落实村民自治制度的一个创造性探索,既尊重了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和首创精神,又润物无声地产生巨大宣传影响作用。

在该镇铁炉村记者看到,家家户户都掏20元钱添置了“一桶双格”式贴有户主姓名的新式垃圾桶,邻里间还自发交流垃圾分类方法,村上的垃圾分类督导员来了大家都笑脸相迎。今年,该镇各村通过村民大会“一事一议”,将卫生费筹集标准从过去的每人每年12元提高到24元,村中无人对此“发杂音”,甚至出现了争相代为贫困户交纳卫生费的好人好事……这一切,至少说明两个问题,白马群众的积极性起来了,垃圾分类盛装已是家喻户晓。

如何找到环境治理与群众关切的最佳切合点,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宣传、动员、培训、管理,值得我们在实施农村垃圾治理提升工程行动中去思考、研究和优化。

——两次四分。垃圾分类要求是让群众搞懂而不是搞晕,要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操作,通俗易懂,因地制宜,种类名目不宜过多过繁,男女老幼都能上手。

记得早前采访东坡区相关领导时,他说的一段话很有参考价值——“我们依据东坡区实际提出了‘两次四分\’的垃圾分类投放和收运基本模式,而各乡镇又要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两次四分\’的具体操作办法,突出简便、管用,让群众搞得懂,而不是术语化、复杂化、理想化把群众搞晕。”

首先是要求农户初次分类,分成“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两大类,分格投入户用垃圾桶,这个基本要求和操作一般村民都能做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一些不常产生、数量不大的“特殊垃圾”做出引导性分类要求,比如:把“建渣”集中堆放或直接用于填坑铺路,把“可回收物”“有害垃圾”直接就近投放到公用分类垃圾桶,将“大件弃物”“秸秆枯枝”自行或委托送至村集中堆场处理……这样的“户分类”操作办法,绝大部分群众心理上易于接受、操作上易于上手。如果一来就是六种十种分类齐上,容易让人产生厌烦情绪。

其次是要求村保洁员(转运员)再次分类,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其他垃圾”四大类,这是强制性要求,确保农户分类分不准、做不细、拣不净、“囫囵倒”等问题,在这道关口得到有效解决。而且从基层实际操作来看,垃圾分类环节要管住千家万户很难,但是管住几名十几名保洁员(转运员)那不是难题。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乡村环卫推行“社会化服务、公司化保洁”模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用专业的人来办专业的事,团队化管理易于真正实现垃圾分类落地落实。

真正把“两次四分”的架子搭起了,像白马镇那样打出一套“组合拳”,做好垃圾分类不是想象的那么难。当然,面对群众生活习惯和认知水平现状,我们在方案设计上要多一点管用达标,在治理要求上要多一点宽容期待,在工作方法上要多一点循序渐进。

——资源再生。把变废为宝做到效益最大化,甚至把收旧利废转化成为环境治理运行经费的有益补偿渠道之一,是垃圾治理的题中之义,但是必须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既要关注投资还要长远考虑运行成本。

将烂水果、烂菜叶等易腐垃圾,通过先进处理技术和设备转化为有机肥,不仅实现了湿垃圾的再生利用,还有效实现数量极大的湿垃圾减量出镇、就地或就近无害化消纳,这是白马镇的一个大胆的有益尝试。

这也是一个践行“因地制宜”原则的样板。作为“中国脐橙之乡”和东坡区重要的蔬菜种植基地,白马镇每年产生的烂水果、烂菜叶等农业生产垃圾2万吨以上。镇党委、政府下决心首先治住这堆大垃圾,总投资60余万元的“有机物垃圾循环利用中心”已于今年3月投入试运行。该中心日处理易腐垃圾2000公斤,可产生有机肥500公斤。有机肥一部分销售给种植大户,一部分免费提供给有产业发展需要的贫困户和垃圾分类优秀农户使用。

主导产业每年产生2万吨以上湿垃圾,这就是白马最大的镇情实际,为解决这堆“大垃圾”而创办“有机物垃圾循环利用中心”,这就是白马的“因地制宜”。当然,他们不仅把易腐垃圾变“肥料”,还将大件垃圾变“材料”、建筑垃圾变“原料”、秸秆枯枝变“垫料”,通畅的垃圾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渠道,不仅大大提升了垃圾镇内减量、变废为宝的能力和水平,更让广大干部群众看到了治理的希望和魅力。

所以,学习白马模式必须深入考察背后的东西,包括治理意志、求是作风、策略选择、机制设计和落地手法等等,不要只看到投资60万元的“有机物垃圾循环利用中心”。要学如何“因地制宜”,有需要、有条件、供得起就上高端“循环利用中心”,没有这些规范设置“腐熟池”也未尝不可。

——考核保障。环境治理大合唱,不能没有“指挥棒”,评价激励是这项特别复杂的社会工程一刻也不能松懈的“指挥棒”,督察、考评、奖惩、问责必须形成制度化体系和常态化运行。实践证明,没有考核的常态化,就难有治理的常态化。

近年来,白马镇不断完善环境治理考核办法,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特别是垃圾分类有效处理工作正常运行提供了保障。

村组对农户实行“周督察、月评比”。每周由党员、妇女、代表组成的督促考核组入户检查并登记,每月进行组域评比,每个家庭每月考核分值为10分,全年总分为120分。考核分值累加,年底达到60分以上者,就可凭考核结果到镇内贴有“垃圾分类积分兑换联盟”标识的超市,去兑换商品。

镇对村社实行“季考核、年表扬”。该镇明确将各村(社区)公共服务资金以及卫生费列为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的基础经费,将镇级财政下拨经费列为对村社、农户的考核奖励资金。每月各村(社区)督促考核员入户检查分类情况,每季度镇组织村与村之间开展交叉互评。对名列前四名的村(社区),镇财政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分别给予奖励资金,作为该村农户积分兑换商品的经费来源。这种环环相扣、责任倒逼、奖赏引导的考评方式,很好地把参与各方的治理责任、管理责任、考评责任一起挂钩整体联动,有力地推进治理常态化。

该镇还深化村民自治制度的贯彻落实,设立了对接农户的垃圾分类督察员制度,充分发挥村(社区)班子、村民小组长、党小组长、党员代表、妇女代表、老协委员等骨干成员的监督、指导、评议作用,设立“微信群”普通群众互相监督,举报一经查实,立即曝光,还要扣减治理积分。

当然,“白马模式”可能还有进一步完善提升的空间,但现在肯定是适合的、落实的、管用的。纵观全市现状,督察、考评、奖惩、问责,以及目前还处于相当薄弱状态的乡镇综合执法,要进一步提升为环境治理保驾护航的能力,必须形成制度化体系和常态化运行,管理触角要覆盖环境治理的全员(所有责任主体和参与主体)、全域(辖区治理范围和内容无盲区)、全程(全天候和各个环节稳定运转),为建设“清洁乡村·美丽眉山”持续强势发力。

彭山区悦园村

让猕猴桃生长在美丽西山中

唐建超 本报记者 李成 李勇军

久闻彭山区义和乡悦园村环境治理搞得好,7月25日记者随市环境治理办督察回访组下乡巡查特意绕道来此一探究竟。该村把村庄环境治理与猕猴桃产业发展“扭成一股绳”来抓,是值得关注的一大亮点。

悦园村地处彭山区西山丘区。几年前,该区引导西山丘区乡镇大力发展猕猴桃种植业,现在已形成7000亩连片的西山猕猴桃园区,而园区核心区就是悦园村。悦园村除丘山天然林地和“四旁”绿化林地之外,农田和坡地均已变成果园,现有猕猴桃3800亩、柑橘1200亩,猕猴桃种植、冷储、电商等产业环节基本成熟。2017年该村农业生产总值超过1.2亿元,并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省首批“四好村”。

谈及环境治理工作,悦园村党支部书记周留德有聊不完的话题。

思路决定出路,领导决定行动。

周留德说,“农村环境治理,村是第一落点。搞不搞得好,关键还看村‘两委\’认识深不深、腰杆硬不硬、办法灵不灵。悦园村的做法就是把人居环境和清洁产地扭成一股绳来抓。”

悦园村的人居环境构成因素很复杂。过去说,乡村环境治理工作“千头万绪、千变万化、千奇百怪、千辛万苦”,一点都不夸张。“经费、人力、设施、巡查、考核‘五到位\’固然很重要,保持‘户清扫、组集中、村转运、乡运输、区处理\’常态化运转也是必须的,这些都是可以‘事在人为\’的。”周留德说,“第一重要的还是领导。作为一村‘主心骨\’,村‘两委\’一班人的认识、理念、办法是特别关键的,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图‘完成任务\’‘应付检查\’,这个事情注定办不好,至少保不了长久好!”

几年前悦园村环境脏乱差比较突出,多次被彭山区环境治理办通报批评。时好时坏的症结在哪里呢?周留德坦言,当时自己抓工作时严重存在“两张皮”现象,没能把村庄垃圾整治跟群众的关切对接起来。而随后发展猕猴桃产业,给村干部和一些水果大户的思维转变带来极大触动,大家开始意识到抓环境治理对水果专业村的特殊重要性。

“因为猕猴桃跟很多常规水果比起来,对土壤、气候、水肥的要求更高,特别讲究清洁产地环境。刚开始的时候,按照乡党委、政府的要求,尽力做到一手抓产业发展、一手抓环境治理。”周留德说,“后来我们渐渐发现,这两个事情其实是相辅相成、息息相通的,抓生态环境,就是抓猕猴桃的品质、销路、价格,就是抓家家户户的收入增长。所以我们抓住这个切合点,明确喊响——把人居环境和清洁产地扭成一股绳来抓。”

一张蓝图绘到底,日积月累总有成。

大会小会反复讲,邀请专家现场讲,带出去参观取经,让产地环境好坏直接影响水果品质优劣的道理家喻户晓、入脑入心。

请来区环境治理办和农牧局的专业人士,帮助设计和推广清洁产地与人居环境融合治理操作方案与技术标准。

很快,群众的心劲儿就上来了,全村涌现出了一个以干部户和党员户为先锋、专业户和热心户为样板的带动群体。

良好产地环境孕育出来的猕猴桃品质就是不一样,悦园村的“彭祖”牌猕猴桃一上市就迎来大量果商和采摘客,去年一入电商就十分火爆。

客商来的多了,给悦园村一下子带来很多改变。一是水果销路大开,生产不愁,收入一年比一年好;二是果商等货要吃要住要休闲,几户比较高档的农家乐就自发开办起来;三是来的果商、游客都不停地说“彭祖”猕猴桃巴适、悦园生态环境巴适,群众爱惜环境、整治环境的热情越来越高。

“现在连七八十岁的老太婆都说,‘乱丢(施)农药、乱丢垃圾,就是给悦园村、给猕猴桃丢脸。\’”周留德说,“这是我们感到最为欣慰的一个变化。环境治理这个事,空口说教一万遍,不如做出一个与产业增收、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来得有效。”

悦园村的环境面貌与猕猴桃产业一道蒸蒸日上。近几年,该村多渠道筹集资金3000余万元投入环境规划建设,除提升改造村内垃圾处理、联户道路、灌溉沟渠等基础设施外,逐年新建十里芙蓉观光长廊、猕猴桃文化广场以及一批节点微景观,每年都以村民组为单位,开展百株义务植树活动。同时,引导农户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实施农房风貌改造。

据了解,悦园村目前正在筹划两件大事,一是依托文化广场和芙蓉长廊新建集销售、加工、冷储、接待于一体的西山猕猴桃园区营销中心,二是围绕猕猴桃种植园和乡土文化深度开发“乡恋西山”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悦园将会变得更加清新美丽、富裕幸福!

东坡区修文镇

举一反三整改全覆盖

徐建平 邵郑宇 本报记者 李成 文/图

7月25日,市环境治理办督察回访组深入东坡区修文镇暗访,总体印象是整改行动迅速,并以此为契机扩展整治,着力补齐短板,建立场镇和村庄环境治理常态化机制。

6月27日,市环境治理办督察考核组在修文镇检查时发现多处突出问题。修文场镇摊点乱摆、车辆乱停,卫生死角、街面清扫敷衍了事,农贸市场保洁不及时等现象严重,富民街和云桥街支棚搭架、破旧招牌和“牛皮癣”增多,修文广场杂草满地、花坛里面白色垃圾多。英雄村路边生产垃圾长年堆积,多家农房门前杂物乱堆乱放、房前屋后卫生死角多,林下地角乱倒垃圾现象严重,整个村容村貌相当差。在三宝等沿河村庄,还发现多处河岸边坡倾倒垃圾。

在第二季度考核中,修文镇被评定为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较差乡镇”。

接到曝光通报之后,修文镇立即组织力量突击清理被曝光点位环境卫生。东坡区环境治理办迅速派员蹲点督促指导该镇整改工作。该镇举一反三、深化整改,不仅彻底整治了曝光点位,而且组织镇、村(社区)干部进行全域拉网式排查,梳理出110个问题点位,逐一落实整改责任和完成时限。7月12日前,整改工作已陆续完成。

“镇党委、政府正视环境治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决定增派力量加大每天全域巡查的力度,发现问题立即整改;着力查缺补漏、补齐短板,强化对城管办和村(社区)的督察考核,建立场镇和村庄环境治理常态化机制。”修文镇副镇长明莉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目前场镇秩序还显得比较乱,因为整个场镇污水管网建设工程正在加紧施工。相信工程一旦完工,各项城管措施上马到位之后,修文镇会变得干净、整洁、有序!”

新闻推荐

“三带动”显成效 创业就业有保障

本报讯(唐佩王学江记者王允浩)近日,记者从彭山区人社局获悉,“十三五”以来,该区围绕“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主线,始终坚持...

彭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彭山区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开展环境治理 建设绿色家园)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