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珍正在教小学生编竹编小制品。
?本报记者 王丽 文/图
“同学们,你们看,这个是什么?这是古人最早用竹子做成的捕鱼器……”4月15日10时许,青神县竹编产业园区,竹编技师鲁珍热情洋溢地介绍着青神竹编的历史、种类等,带学生们认识、观察不同品种的竹子,教他们编竹编。
今年27岁的鲁珍是青神县南城镇兰沟村村民,也是传承青神竹编非遗文化的青春力量。“如果按辈分算,我算是陈大师(国际竹编工艺美术大师陈云华)的‘徒孙’了。”鲁珍笑言,选择从事竹编行业,不仅仅是因为离家近,更主要的是对家乡的这份情感和对家乡文化的情有独钟。
鲁珍回忆道,因为从小就看见村子里的大人们编竹编,耳濡目染之下,她便对青神竹编产生了浓厚兴趣。到了初三那年,参加完学校里组织的两个月左右的竹编培训班后,她对青神竹编的痴迷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一把篾刀,一双巧手,经与纬的竹交融,浅与深的色变幻,成面、成体,这就是青神竹编。”说起竹编的魅力,鲁珍眉飞色舞。她说,正是自幼深受竹编文化熏陶,初中毕业后,在家人和朋友的鼓励下,她便坚定地走上了竹编手艺人之路。
据了解,青神县历来重视竹编非遗文化的传承教育,长年坚持实施竹文化进校园活动,并建立从小学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编印几十套教材,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为竹编文化传承不断注入青春力量。因为传承有力,青神县还曾荣获“竹编艺术传承国际范例奖”。
12年来,从最初学做6丝的餐垫,到12丝的书法、14丝的熊猫画、16丝的观音像,再到后来学习瓷胎竹编的新编法,鲁珍不断提升竹编技艺,作品紧跟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方向,让非遗文化在传承中得到创新,也为自己赢得了不少荣誉。就在去年9月30日举行的全市职业技能大赛中,她一举拿下竹编竞赛项目一等奖。“之所以不断学习,是因为县里持续多年开展的‘竹编技能大赛’活动。”鲁珍坦言,只有通过比赛汇聚人才和创新作品,才能让非遗的传承紧随着时代特点,焕发出新的活力。据了解,为了让青神竹编顺应时代,青神县竹编产业园还与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展合作,与成都艺术职业学院联合组建青神竹编艺术研发中心,借助高校资源和专家智慧瞄准国际国内市场开展定向创意研发,每年研发新产品近100件。
今年是鲁珍从事竹编行业工作的第12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她深深地感受到竹编为群众生活带来的变化。但让鲁珍更兴奋的是,作为新型职业农民、中级竹编工艺师的她发现,越来越多的本地以及外地的中小学生开始走进青神竹编产业园区,了解青神竹编文化,重拾传统技艺。“从我的经历可以证明,非遗的传承就要从小抓起,从娃娃抓起。只有感兴趣了,才会用热情去浇灌这种传统技艺。”鲁珍说,每每看见几十上百个学生跟着自己依葫芦画瓢,认真学习编竹编的样子,她就倍感欣慰和骄傲。如今,鲁珍教过的学生以万计数。
“我喜欢竹编,它凝聚了我的青春和热血。”说起将来的打算,鲁珍话语坚定,“以后,我不但要编竹编,还要将青神竹编文化讲给更多的人听,让更多的学生和游客领略到传统竹编手工技艺的魅力,让青神竹编这一指尖的非遗焕发魅力,让青神特色的传统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林琳)昨(16)日,青神县委副书记、县长徐琳率队实地调研思蒙河河长制工作落实情况。徐琳一行先后来到思蒙河东青交界...
青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青神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