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白塔寺,已到中午。寺庙位于涌泉村,仁寿县志记载建于明成化元年三月,2005年被批准为眉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住持释常浩正准备用餐,我们请他介绍一下寺庙的情况,他带我们去看一块圣旨碑。这块碑刻有圣旨两字,是在一家农户的猪圈里发现请人抬回寺庙的,据说另外还有3块,已不知去向。清朝时期,皇帝下圣旨保护寺庙,道光七年为此撰刻碑文晓喻勿损。常浩介绍,这儿曾是古老的兴隆州白塔禅院,年代久远。明朝末年(公元1641年—公元1644年),义军领袖张献忠两次攻占仁寿,多次来寺朝谒。还在寺里留下了他的头盔(解放初期交给了县级部门)。这头盔还在不在?到底是不是张献忠的?这些都成为不解之谜。
白塔寺通高十四点一五米,座宽五点六米,塔身为四面五重檐,底层采用石料,其余四层用佛像青砖砌成。底层开一门,门楣上一匾书刻“今古同心”四字,各层均三面开窗,塔均穹窿顶结构,全用各型预制佛像青砖拱砌。楼梯均一米宽的人行道沿壁螺旋状四十余级可达顶部揽胜。
据闻,历史上的白塔寺一带风水极好。白塔寺所在的涌泉山群山环绕,宛如百凤朝阳,山上浓荫蔽日,山下景色宜人。左边的飞龙山昂首苍穹展翅欲飞,右边的卧虎山雄踞丘野跃跃欲扑,在地理上构成了虎踞龙盘的格局。据记载,白塔寺的石壁上确曾刻有隶书体的“虎踞龙盘”四个大字。
清末民初的一天,仁寿县富加镇涌泉村(现奋斗村)村民熊连清正在白塔寺附近的一块田里耕作,挖出了一个类似地道形状的洞口。关于地宫,有一段更为玄乎的传说:明代之前(具体年代不可考),白塔寺已经是一方名胜,香火旺盛。为了躲避灾祸,寺中的僧人便建了地塔,将历年来善男信女供奉的金钱财宝以及经书、佛像等偷偷放入地塔之中。也由于这座地塔的存在,让白塔寺幸运地躲避了历次劫难。然而,由于时间的流逝与社会的动荡,白塔寺的僧人辞世的辞世,离开的离开,知道地宫入口的人也越来越少,直至消失。
到了“土改”时期,寺庙殿宇被分给了农民(两厢留下了几间做学校)。历经多年浩劫,白塔寺的碑刻、塑像全被彻底毁灭,寺院也成为断壁残垣。2002年秋,常浩法师来到白塔寺弘扬佛法,并主持寺院的重建工作,历尽沧桑的白塔寺重现了往日的风采。
我们就要离开这谜一样的白塔寺,留下它的白,独自在这小山头,接受岁月的洗礼、漂白。
给我们带路的李哥就住在离寺不远的场镇边上,他叫我们去他家。小院里他自己栽种的一棵黄桷树长得枝繁叶茂,屋外是菜地和鱼塘。他和嫂子给我们采摘自家蔬菜,让我们带回城里。有一种菜还是第一次见到,我们回去炒来吃特别清脆、清香。其实,我们大家都很羡慕这种田园生活。
寺里寺外的人生,只要内心清静,不用烧香,我们也会过得坦然。
新闻推荐
绿意盎然的公园。中央水体公园环境优美,不少市民正在散步。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部门协作、党员示范、干部带头、群众参与,近来,在仁寿县文林镇,为了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一幅有条不紊却有充满...
仁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仁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