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敏
民国之前,蜀中大邑有“一新(新场)二唐﹙唐场﹚三灌口”的场镇排序,其中唐场镇因市井热闹繁荣,在30多个场镇中排名第二,且以生产细嫩化渣的豆腐乳闻名川内外。
过去,川人叫豆腐乳为“泥豆腐”或“泥灰糢”,意为它像白墡泥一样柔软细嫩,像蜀中香糢一样鲜美可口。当年,但凡七八十岁的四川老者,都习惯这种民间流传下来的土名“称呼”它。后来,作坊酿造者觉得叫泥豆腐不雅,于是去掉豆腐前的那个“泥”字,在豆腐的后面加了个“乳”字,便有了文气十足的“豆腐乳”这个新名称。而唐场生产豆腐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明朝时期,唐场乡村就有家家户户用自家作坊酿制豆腐乳的传统。同时,唐场地处大邑斜江河畔,故天然形成唐场的水陆码头和农副产品的集散地。那个时候,特别有经济头脑的湖广人爱到大邑跑生意,并被唐场的通商佳地、黄金口岸所吸引,不仅在这儿建立了湖广会馆,还不失时机地采购唐场豆腐乳回乡去卖赚钱。久而久之,唐场豆腐乳名气渐大,成了国人最喜欢吃的“下饭菜”。
大邑有关资料表明,唐场豆腐乳的酿造,与这方水土有着密切的关联。唐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气候温和湿润,降水充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常年温差和昼夜温差小、湿度大。这种地域环境尤其适合窖池中微生物的生长。兹因唐场水质呈弱碱性,能使大豆中的非水溶性蛋白质转化为水溶性蛋白质。正是这种地域环境,有利于豆腐乳的深度精道酿造,因而形成了唐场豆腐乳与众不同的特有风味。
究其酿制方法,是先将黄豆筛选去杂,浸泡10小时左右进行磨浆,取尽豆渣后点浆,包榨均匀,制作成豆腐坯。再将豆腐坯切块后,送入有适当温度的环境中发酵,并植入霉菌。然后将排去水分的豆腐坯加放少量食盐和香料,装入池内密封8个月后开池一次,排挤掉渗透出的汁水,再次密封发酵4个月就可包装出厂。
相传清代咸丰年间,成都府有位制台大人突患疟疾,茶饭不思,偶尝府衙师爷所赠豆腐乳,顿感香气扑鼻、食欲大增。便问之,乃大邑唐场刘氏所酿。尔后,制台每餐必食。客至,制台以品款待,众客皆予妙赞,且竞相传誉。天长日久,传播甚广,买食者众。
到了民国期间,唐场销售豆腐乳的范围越来越广。据《大邑县志》记载,民国五年,唐场豆腐乳受到商贾推崇,被运往川康各地出售。民国十五年之后,生产逐步扩大,由于唐场豆腐乳享誉川内外,贩运日增,唐场豆腐乳不仅运销到成都、仁寿、简阳、重庆等地,而且还随同贩米、贩油、贩盐、贩布的马帮、挑夫沿茶马古道运销到小金、汶川、理县、雅安、汉源、西昌、天全、泸定等地。
解放后,唐场豆腐乳酿造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上世纪80年代,大邑县国营酿造厂和唐场豆腐乳厂生产唐场豆腐乳。在计划经济时期,购买此品非常不易,需凭计划购买票供应呢。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杜沁莲)9月15日,仁寿县举办秋季动物疫病暨狂犬病防控专题培训会。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杨红兵参加会议。会议分析了当前防控形势,安排了秋季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并就当前口蹄疫流行形势及防...
仁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仁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