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礼瑞近照刘德均(82岁)文/图
山沟里考出大学生
1940年2月2日,童礼瑞出生在离眉山市仁寿县城30多公里外的偏远山沟飞凤岩童家山。父亲童执友,是一个老实农民。童礼瑞11岁那年,父亲突然离世,留下妻子和一双儿女——童礼瑞和他的妹妹。母亲是一个心地善良,为人豁达,教子有方,精明能干的农村妇女,而且颇有远见,哪怕自己缺吃少穿,也要供儿女读书学习。
1945年,童礼瑞刚满5岁时,母亲便以一顶稀有的皮帽抵学费,送他去远房的大伯童乐之处读私熟。开始读“人、手、足、山、水、田”等启蒙,继而又读了《三字经》与《增广贤文》。没想到,贫穷的母亲就此培养出了一个大学生。1960年,童礼瑞以优异成绩考上了贵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到共青团贵州省委工作。
1985年童礼瑞调回家乡仁寿工作。1998年,58岁的童礼瑞因病提前退休。9年后的2007年,他正式移居乐山。在这片山清水秀的画境里,童礼瑞一直深藏在心中的文学梦想,开始生根发芽。“现在有时间了,我要实现自己的文学梦想,为乐山的文化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童礼瑞告诉笔者。
文学梦打小就埋在了心里
对于文学梦是什么时候埋藏到心里的,童礼瑞回忆说:“大概十二三岁吧。那时父亲已经离世,我们兄妹俩对母亲的依赖自不用说,同时,我们也很懂事,已经知道帮助和关心母亲,不仅学会了拔草、挖土、下种、挽线、喂猪、养鸡等,还从母亲那里听到了儿歌、山歌和不少民间故事,那时文学的种子,已经在我的心中悄悄种下。”
1953年,仁寿大旱。田里的秧苗,眼看快干死了。田里已经被太阳晒得裂了很多大缝。只有低处有少许水。为了救秧苗,母亲只好领着童礼瑞和妹妹去附近有水源的地方挑水。太阳似火烧,难受极了。后来,童礼瑞把这段经历写进作文《一颗汗水一颗粮》。班主任老师非常欣赏,不仅将童礼瑞的作文当作范文在全班评讲,还推荐给全校同学学习。
后来,童礼瑞在读初中、高中时,多次参加作文竞赛并得奖,他的文学梦似乎越来越清晰。大学四年的学习,童礼瑞增长了不少知识,知道文学是一个辉煌的殿堂。同时,他还学会了用诗歌歌唱生活。
童礼瑞深知“艺无止境,像无边海洋”。在仁寿县工作期间,他充分利用休假时机,曾去鲁迅文学院参加文学创作面授。在培训中,他见到了老一辈作家孙犁,还听了他们的讲课,深受启发和教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名言,时常激励着他前进。
在深入生活方面,童礼瑞利用退休后的空闲时间,多次出行,游历了祖国的美丽河山,写诗多首。他还与老伴三次出国旅游,开阔了眼界,他走一路写一路,完成诗歌创作数十首。
在创作诗歌之余,童礼瑞还学习画画,他说:“艺术是相通的,通过画面,来展现诗歌的意境,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从学画牡丹开始,学写意画。2007年移居乐山后,在老师的指导和朋友的帮助下,他画画的水平提升很快。
乐山美丽的风景让他灵感大发
不知不觉,来乐山定居已经整整10年了,童礼瑞被乐山优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激发出无穷的灵感,在乐山众多文朋诗友的关心与帮助下,他的创作进入了激情四溢的“井喷期”,先后创作诗歌和歌词作品398首,在国家、省、市级报刊上发表129首,并有多篇作品获奖。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郭侨)9月21日,记者在仁寿县北斗镇召开的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现场会上了解到,仁寿县开始全面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颁发到户工作。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杨红兵出席...
仁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仁寿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