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勇正在逐箱查看蜜蜂生长繁殖状况。
11月7日,立冬,仁寿县古佛乡池家村大片枇杷果园里,枝头上开满嫩黄的枇杷花。不少蜜蜂在花间穿梭,忙着授粉采蜜。这些蜜蜂由人工饲养。一间民宅旁的空地上,今年45岁的养蜂人王志勇正在挨个揭开蜂箱,观察蜜蜂们的繁殖生长状况。
王志勇出生在养蜂世家,还在襁褓中时,就随着父母走上追逐花期的漫漫长路,与蜂为伴,一边成长,一边学习养蜂技艺。当他19岁时,已经得到了父亲的认同,成为一名合格的养蜂人。1991年3月,王志勇与大哥分别从父亲那继承到100余箱蜜蜂,开始了独立放蜂的“甜蜜”生涯。
3月底,油菜花落尽,王志勇沿着走过十多次已经烂熟于胸的路线出发,一路向北,先到陕西追洋槐,又去宁夏、内蒙古、新疆赶青稞、枸杞。每到一处,头等大事是从货车上往下搬蜂箱。由于怕被蜜蜂蜇,往往出钱也找不到人帮忙,王志勇只能自己一箱一箱搬。从半夜搬到上午,是王志勇习以为常的事。有时搬完蜂箱实在太累,他连帐篷也来不及搭,就能倒在车上睡着。
“当时的交通状况和现在简直没法比。”王志勇回忆道,过去到陕西汉中,短短500公里,卡车要在山路上颠簸两天一夜,而换作现在,全程有国道和高速路,6、7个小时就能到达。“在路上耗的时间少了,天气对蜂蜜产量的影响就小了很多。”王志勇说,养蜂是个看天吃饭的行当,如果一处蜜源气温骤降,就容易造成蜂群成片僵死,花朵开得稀、谢得快,蜂蜜产量也会降低。现在,交通条件发达了,再遇上蜜源气候不佳,可以灵活选择目的地,不再受制于气候。
对王志勇这样的养蜂人来说,一排排几十成百的蜂箱是必不可少的家当,除此以外就是帐篷睡袋、锅碗瓢盆等生活必需品。“曾经由于鲜花大多盛开在荒郊野外,用水用电是个难题。如今,用水有了桶装纯净水,用电有了太阳能电池,我们的‘驻扎生活\’也方便了起来。”王志勇介绍着自己的家什,电磁炉、燃气灶为吃饭问题上了双保险,手电筒、太阳能地灯全面解决夜间照明,一台小尺寸电视机可以随时了解新闻资讯,通过智能手机,他与妻子还能每天与在成都上班的女儿视频通话,不复过去养蜂人与家人聚少离多的艰辛。
养蜂这一行,不只需要体力,还是一门地地道道的技术活。养蜂人要掌握的除了饲蜂、刮蜜、分箱外,还要对地理、气候、生物有一定研究。除父亲传授的经验外,王志勇多年坚持从《中国养蜂》杂志、电视、网络上自学养蜂技术,改良蜜蜂品种。目前,每箱蜜蜂在蜜源稳定的情况下每天可产蜂蜜5公斤,产量比过去提升了
“女儿不愿意像我们一样到处跑,哪天我干不动了,就只好把这些蜜蜂转让出去。”王志勇有些惋惜地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水涨船高,蜂蜜售价高了,销路多了,养蜂这一行前景其实不错,但是长年的风餐露宿却往往令人望而却步。他希望能遇到一名合适的年轻人,能将他多年总结的经验与技术传承下去。
新闻推荐
仁寿县公安局 仁寿县交通运输局 关于环天府新区快速通道下穿天府大道工程 交通管制的通告
各乡镇、有车单位:环天府新区快速通道下穿天府大道(清水至视高段)工程,经县政府批准进行下穿施工,根据设计和建设要求,需进行交通管制。为保证该项工程顺利进行,现通告如下:一、交通管制时间:2017年11月25...
仁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仁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