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村干部向贫困户讲解相关政策。
贫困户护林队“上班”。
农家乐务工。
清泉村贫困村民陈雪文每天要捡拾200公斤左右的鹌鹑蛋。
贫困户住上了窗明几净的新家。
贫困户发展养殖。
精准贫困户技术培训会。
本报记者 郭侨 梁昊 钟烨 杜沁莲 文/图
借助扶贫“外力” 催生攻坚“内力”
“谢谢你们来看望我!你们比亲人还要亲!”11月10日,仁寿县曹家镇清泉村4组的贫困户代何英接过了乡镇干部送来的产业发展补助金和过冬棉被后,感激地说道。
在代何英家中的院坝里,整齐地摆放着几张陈旧但干净的木桌,每张桌子上都摆放着相同的工具,这是她的“手工针培训班”。不久前,代何英通过学习手工针操作,掌握了一门扎实的技术,“逢双”的日期就在钟祥镇作培训,“逢单”的日期就在家中为当地妇女作培训。由公司提供原料并回收成品,手脚麻利的村民利用手工技能,一天能挣近百元。
“扶贫先扶志,我们希望帮扶的是勤劳之人,而不是懒惰之徒。”清泉村“第一书记”辜志鹏说,每当看到贫困户的生活在帮扶中得到改善,自己的内心都充满欣慰和满足。
不远处,该村的贫困户陈雪文正和家人一起,在鹌鹑养殖圈舍里捡拾新鲜的鹌鹑蛋。“为了发展产业,政府补助了一部分资金,小额贷款了一部分资金,现在虽然很忙碌,但是看到了希望,就充满着干劲儿,今年预计能实现年纯收入7万元。”陈雪文一共养殖了21000只鹌鹑。鹌鹑引进后1个月就开始产蛋,2个月后达到高峰期,目前,每天可以生产200公斤鹌鹑蛋。
据悉,为了进一步帮助贫困户实现产业脱贫,经多方协调,清泉村两委引进了四川九升食品有限公司,并引导贫困户成立仁寿县曹家镇互助更生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政府扶持、金融支持、公司带动、协会组织和群众参与的方式,该村主导发展鹌鹑特色养殖,实行“公司+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和“六统一”模式(统一圈舍修建、统一饲养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供苗、统一防疫、统一市场销售),带动当地百姓脱贫致富。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我们村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带动全村整体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和贫困户生产积极性。”辜志鹏介绍,2015年至今,帮扶单位和镇村先后帮助18户贫困户改扩新建生猪养殖圈舍450平方米,累计出栏生猪600余头,增收30万元;帮助13户贫困户和群众修建鹌鹑养殖圈舍1550平方米,目前已有8户贫困户和群众饲喂鹌鹑14万只,户均可年增收3万元左右;发动贫困户和群众分批次种植核桃900余亩,今年已投产100亩,实现增收30余万元,逐渐形成了以畜牧养殖为主的种养循环发展模式。
为了给产业发展提供保障,该村还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争取县财政局2015年和2016年“一事一议”项目资金40万元,对6、7、9组断头路进行硬化,全村所有经济组均通上水泥路;争取县水务局“小农水”项目资金40万元,对境内清泉农渠2.8公里渠道进行整治;争取县卫计局农村卫生院项目建设资金8万元,新建60平方米的村卫生院1所。
坚持问题导向,比照贫困村脱贫“一低六有”(贫困发生率低于3%,有主导产业、有集体经济、有网络覆盖、有入社水泥道路、有卫生室、有文化室)和贫困户脱贫“一超六有”(收入超过贫困线且吃穿不愁,有安全饮用水、有生活用电、有安全住房、有医疗保障、有义务教育保障、有广播电视)要求,如今,清泉村已全部完成贫困户脱贫和贫困村脱贫各项指标。
近年来,仁寿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要的政治工作、民生工作,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以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勇气,下足功夫,用心用情用力决胜脱贫攻坚,推动脱贫攻坚取得明显阶段性成效。到2017年年底,仁寿县仅剩的30个市定贫困村将全部退出,基本消除绝对贫困。
目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决战阶段,全县上下已经吹响打赢这场攻坚战的冲锋号。即日起,本报记者将陆续走进30个市定贫困村,推出吹响决战脱贫攻坚冲锋号系列报道,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群众收入等发展变化,看脱贫攻坚伟大成就。
曹家镇清泉村
以旅游产业为抓手 实现整村脱贫摘帽
“目前,化石村幸福美丽新村项目拟建设景区桐花广场1座,目前正在设计阶段;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拟建设景区环线公路4公里,目前正在财评阶段;退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拟新硬化4.5米宽村道2.1公里,目前正在设计阶段;涉农结余资金建设基础设施项目,拟硬化组道1.2公里,目前正在设计阶段……”在仁寿县禾加镇化石村第一书记周杨的扶贫手册上,记录着化石村2017年计划实施的4个项目。这一条条记录不仅仅是是帮扶者的脚步,也是贫困户的希望。
化石村位于禾加镇南方,是传统农业村,也是市定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户74人。扶贫之初,人均耕地不足、无主导产业、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迟缓,路、水、电、通信“四不通”是化石村的真实写照。通过连年不断的脱贫攻坚工作,目前,化石村已实现2014年度脱贫2户8人、2015年度脱贫4户12人、2016年度已脱贫6户21人,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村民幸福感不断提升。
11月11日,在仁寿县禾加镇化石村2组尹帮状开办的农家乐,迎来了一行从成都而来的徒步游客。尹帮状不时招呼客人、不时跑厨房端菜,忙得不亦乐乎。“每周末来化石村徒步游的客人很多,除了仁寿本地人,还有很多从外地慕名而来的游客。”尹帮状曾是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后来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借助5万元的小额扶贫信贷,搭乘村里发展旅游扶贫的东风,在自家院坝里开办起了“桐花谷农家乐”,在家门口就业吃上了“旅游饭”,如今年收入超过3万元。
随着化石村乡村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到化石村欣赏山林美景、品尝原生态农家风味、亲身体验农家生活趣味、购买生态猪肉和当地农副产品等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曾经的市级贫困村,依托其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初步形成了全域旅游的发展态势,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让村民实现“依托景区餐饮获得创业收入”。
“此外,化石村还通过依托景区卖场获得农产收入、依托景区建设获得务工收入、依托景区管理获得工资收入等多种方式,将贫困户与旅游产业链精准挂钩。”周杨说,经过一年以来的不懈努力,化石村旅游开发工作有序有效推进,曾经自产自销的农副产品,如今成了游客争相抢购的生态食品,种类也从常见的土鸡、土鸭、土鸡蛋等增加到了大米、花生、核桃、盐菜、山笋以及瓜果小菜等近20种,累计销售收入超过25万元。6户参与步道、景点、绿化等建设的贫困户获得务工收入累计超过1万元。2016年8月起,村委先后设立了景区保洁、义务护林队公益性岗位14个,帮助解决贫困户就业8人,每人每月获得300元的“工资”收入。化石村依托“农家乐+民宿+贫困户”“景区+贫困户”“旅游+”等模式,逐步培养起贫困户的自我“造血”能力,走出了一条旅游脱贫新路径。
4月28日至30日,仁寿县第三届乡村文化旅游节暨禾加镇五龙山2017桐花森林音乐节的举办,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登山游玩。化石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打开了五龙山旅游的知名度,还使得“隐世原乡”品牌的价值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化石村累计迎接游客5万余人次,带来经济效益150余万元。原来的旱山村、贫困村,摇身变成了旅游景点。化石村作为全县旅游扶贫示点村,正稳步推进各项建设工作,努力把旅游产业培育成全村脱贫致富和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支柱产业。
除了坚定不移推进旅游扶贫这个脱贫亮点工作以外,化石村还坚持稳步推进“五个一批”,通过产业发展、易地搬迁安置、低保政策兜底、医疗救助、教育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助力全村贫困户脱贫“摘帽”。
经过2年的种养殖项目扶持,除引导外出务工的贫困户以外,其余留村贫困户实现了家家有产业。2017年度,有22户参与种养殖项目发展,养殖猪羊等家畜80头,小家禽1700只,种植经果林40亩。
14户41人实施易地搬迁安置,其中禾加场镇购房3户10人,自建房10户31人。目前搬迁入住和旧房拆除复垦工作已全面完成。贫困户彻底告别了过去土坯房前后透风、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的恶劣居住环境。
根据政策要求,共计兜底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户20户30人,占贫困人口的41%,彻底解决了无劳动力贫困户的生活困难问题,并全面保障了25户贫困户享受医疗救助政策。
帮扶了14名贫困学生,其中,实施“雨露计划”资助2名高职学生,年人均资助金额1500元;3名贫困大学生一次性现金资助6000元,并积极为符合条件的贫困学生申请相关帮扶措施,绝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因贫困放弃学业。
“一事一议”项目硬化组道公路4公里;打通断头路3条,旅游环线1条,累计成型路基3公里;电网改造、光纤进村、全域安全饮水、天然气入户等项目全面完成。投资150万元的美丽新村建设全面完工,建设石板公路600米,修整步道5公里,休息亭8座,小广场1座,助力五龙山旅游发展。投资150万元的县水务局抗旱应急水源工程项目全面完工,解决了高山群众的生产用水问题。
“2017年化石村计划脱贫13户33人,并实现整村脱贫退出。”周杨说,“目前,穿村而过的红星路南延线已开工建设,这不仅给五龙山的乡村旅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更是让化石村全体村民坐上了脱贫致富的高速列车。”
禾加镇化石村
基建产业同发展 一户一策促摘帽
11月7日一早,大化镇英雄村贫困户张列根就来到自家牛圈,喂养12头商品牛,并将牛圈冲洗的干干净净。等忙完后,他又回到家中,坐在新购置的沙发上打开电暖炉取暖,还用手机看起了新闻,休息一会儿后,他还要继续忙家务。张列根的日常本是农村生活应有的样子,但对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之前的英雄村村民们来说,这一幕只是一种奢望。
英雄村地处二峨山脉,从国道213线到村里仅有一条10公里长、2.6米宽的村道。由于路况差,这10公里路驾车需要近30分钟。这条路把信息流、资金流、技术、销路等致富要素统统拦在了村外,村民想要努力也没有条件,只能靠天吃饭,从事传统种养殖业。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4户118人,是当地出了名的贫困村。
2015年8月,市经信委选派办公室副主任熊斌武到英雄村担任第一书记,刚到村里时,他感觉像是“穿越”回了几十年前。“村里供电连照明都不能满足,煤油灯基本上家家必备,6成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困难,大半个村里手机没有信号,更别说宽带网络了……”看到村里落后的基础设施,熊彬武认定,这就是“贫困村”的穷根。
两年多后的今天,该村投资196余万元实施了农网改造,今后十多年用电不成问题;全域安全饮水工程的供水管道铺进了家家户户,村民喝上了来自黑龙滩的自来水;耗资近100万建起了通讯基站,保障了村中资讯与外界同步;全村共计18.9公里的村社道路正在逐步改造,其中人员相对集中、产业发展较好区域中的11.7公里预计投资320万元,目前已初见成效;随着一条投资330万元,长6.5公里,经青杠村通往国道213线的出村大通道全面硬化、加固,英雄村过去落后,闭塞的情形一去不返。
“我们在对44户贫困户逐户走访、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结合每户贫困户实际,精准制定帮扶措施,为40户111人制定了产业扶持计划、31户46人制定了低保兜底计划、38户51人制定了医疗救助计划、9户11人制定了教育资助计划、32户77人制定了异地搬迁计划。”熊斌武介绍,为鼓励贫困户种养结合发展产业,村上多方筹措资金成立了“产业发展周转金”,主要用于为贫困户垫资购买生产资料,并通过发放相应补贴,把贫困户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实现了扶贫资金的高效利用和与贫困群众的有效互动。
张书华就是“周转金”的受益者。在“周转金”的帮扶下,他饲养了90只商品鸡,出栏后又修起了猪圈,饲养了23头商品猪,实现了从贫困户到“养猪大户”的转变。仅2016年里,该村贫困户就通过各类补助和周转金的支持,新养殖牛12头、羊213只、猪33头、小家禽2260只,新种植优质枇杷28亩、核桃10亩、枣子13亩、樱桃8亩,当年人均纯收入增加了近3000元。
“扶贫的最终成效还是要具体体现到贫困户的实际生活上。”熊斌武说,如今的英雄村,全面实现了贫困村退出“一低六有”与贫困户退出“一超六有”标准,扶贫账不仅写在纸上,更写在了贫困群众的生活上,写进了他们的心中。
大化镇英雄村
扶贫再发力 脱贫奔小康
江西村是市定贫困村之一,地处仁寿县龙桥乡东北部,与简阳、资阳交界,辖区共有7个村民小组,农户有431户1668人,贫困户有44户(126人)。
“我们整理了一份关于党的十九大报告内容摘登的宣传资料,都是和村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连日来,江西村第一书记胡建军和村干部一有空就奔赴田间地头,捡着重点内容,给村民解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庄严承诺了,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所以大家一定要有脱贫致富的信心……”“关于你们最关心的土地承包问题,我给你们送定心丸来了,党的十九大报告说了,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听到这里,村民们异常兴奋,“报告个个说到点子上了,有了这些惠农政策,我们信心更足,动力也更大看,今年我们村一定会摘掉穷帽,大步奔小康。”
通过脱贫攻坚,达到“一超六有”的杨水成更是感叹良多,“低保兜底、医疗救助、产业扶贫……在一项项政策的帮助下,贫困户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过上了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有保障,基本医疗有保障,住房安全有保障,有安全饮用水,有生活用电,有广播电视的好日子。”
杨水成和老伴儿常年受支气管炎、肺结核等疾病的困扰,每年的劳动所得都用在了医药费上,而且经常入不敷出,是该村因病致贫的典型,“有了党和政府的关心,我们更要珍惜现在的生活。长期在农村,我最拿手的就是瓜果蔬菜的种植以及家畜的养殖,我参加了村里组织的精准贫困户技术培训会,学到了很多种养技术,现在新的土地承包政策又出来了,我相信,以后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江西村把基础设施和农业产业的精准对接,在夯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积极帮助村民发展产业,让农民得到了真实惠。江西村脱贫攻坚战取得的发展,不只是帮助贫困户树立了生活的信心,找到了致富的方向,也让当地村民感受到了脱贫攻坚给村里带来的大变化。
“江西村是传统的农业乡镇,大部分村民最在意的还是最基本用电、用水、出行以及产业发展的问题。”吴明生说,脱贫攻坚工作的至今,村里不仅多了硬化的水泥路,能坚决600人左右生产生活用电问题的变压器,能促农生产增收的水利基础设施,还搞起了新农村建设……这项工作下来,惠及的不只是贫困户,而是全村村民。
龙桥乡江西村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罗俊涵)市委书记慕新海在眉山建区设市2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仁寿县引起广泛共鸣和热议,11月10日,仁寿县召开县委常委(扩大)会议,深入学习大会和讲话精神,号召全县上下把党的十九大精...
仁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仁寿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