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区洛河镇以前的老街古称洛口。老街西南望洛涧,北临淮河,故此称作“洛河”老街。
洛河钟北街北端有座望淮楼,青砖黛瓦,画栋雕梁;飞檐斗拱,蔚为壮观。该楼又称映淮阁。“映淮”二字系洛河名士宫鼎臣题写,字体苍劲挺秀。楼有楹联:“洛书呈祥日,河图献瑞时”。此联系清嘉庆翰林院编修宫榕所书。请注意,上、下联首嵌“洛、河”两字。撰联者紧扣“洛涧、淮河”题联,可见洛涧对洛河老街当时文人的影响是多么厚重与深远。
在古代,千里淮河水灾频仍,洛河老街的居民深受其害。1400多年前的隋朝仁寿年间,乡人在洛涧东侧建一寺庙名叫“橛涧寺”。橛者,木桩也。涧边一寺庙用木桩拴住了淮河岸边的洛河老街这条船,以保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辛亥革命后的1913年秋,五方局局董王书堂先生利用橛涧寺的房舍开办小学,名叫“怀远县第二区第一完全小学。”学校办了两年,随后由钟南街的宫醒吾先生在顾圩孜开办了顾圩小学。文人雅士尊崇洛涧,洛涧之水滋养了十里八乡的文化教育事业。1921年,洛河钟北街的柴子元先生在倒塌的梓潼宫旧址上建了五间草房作为校舍,兴办了洛河小学。1928年秋,胡大郢人胡季陶先生利用曹氏庙的学田,兴办了胡大郢小学。1946年,屯头村的清末秀才陈佩瑶捐了七亩半土地,建起了十二间土墙草顶的教室,办起了屯柴保小学。这是辛亥革命后的新式学校。总而言之,这是洛涧文化在教育方面的体现。
自1912年9月,洛河街办起了新式小学后,办学之风如雨后春笋般地兴起,有识之士就治学理念抒发个人见解。当时有一副嵌字对联颇有情趣。上下联的第一个字分别是“洛”、“河”。
洛畔淮干,璀璨文坛,代有紫衣白笔;河深海阔,渊源学术,还须黄卷青灯。
再看一联。此联是曾任洛河小学校长的方松山先生于1981年夏,登临上窑洞山望淮亭所撰写。字里行间,浸溢着洛涧文化之韵味,同时亦充溢着质朴的热爱新社会的炽热感情。
结伴此登临,迎来洛涧淮川,闲话投鞭轻晋事;依栏凭眺望,遍数粮山煤海,载歌击壤戴尧天。
洛河老街的河下码头是千里淮河的重要港口,百帆云集,街市商铺林立,生意兴隆。临街的商铺十分讲究,一块蓝底金字的匾额悬挂于店铺正中的门楣上。醒目的金字正是店号;两旁是意蕴深邃的对联,书法高手写出的楷书略带洒脱,让人赏心悦目,情趣盎然。撰联者依据店铺经营货品的性质,恰如其分地拟联,一来显示正规大方,二来容易招揽顾客。
洛河钟北街靠近望淮楼有处澡堂,坐西朝东,名曰芳华池,是陈姓和陆姓两家合资兴建。该浴池前后六进,中间有层楼房,清洁净爽。院内花木扶疏,香气袭人。浴池开业仪式上,方家楼晚清拔贡方小岑赠联一副,可谓匠心独运:
园铭芳蔬,苑称芳乐,逊此芳馨满座。芳泽袭人,群夸洛涧殷繁,随时随地留芳郎;
池临华浦,宅名华堂,引来华发名流。华冠多士,喜步沧浪歌咏,濯缨濯足入华清。
这一联紧扣“芳华池”写作,用词用典较多。上联紧扣“芳”字,下联紧扣“华”字,可谓妙趣横生。上联中“群夸洛涧殷繁”,热情赞美了家乡,民众都夸赞洛河镇富庶繁华,反映了诗人对洛涧有深厚的挚爱之情。同时,此联浸润着浓郁的洛涧文化的诗情画意。
洛涧文化从古延续至今,实属自然。大通区政协于1990年6月首次出版文史资料,名曰《洛涧古今》。到目前为止,《洛涧古今》已出版了七集,第八集正在修订中。坦率地说,这是洛涧文化最集中、最典型的体现。在此,笔者祝愿洛涧文化不断地发扬光大,造福当代,泽惠后人。
新闻推荐
居民咨询医保政策。本报讯(潘碧书记者郭侨文/图)由于今年的居民医疗保险缴费方式与往年相比有所改变,为了使居民充分了解今年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缴费方式等,近日,仁寿县文林镇大道社区的网格员...
仁寿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仁寿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