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生 摄
核心提示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过年也有许多传统,让我们年年传承,代代相传;更有一些新的过年方式在不断呈现,让我们感受到不一样的中国年。本期,我们就一起来听听大家过年的故事,体会丰富多样的年俗。
年年有余
讲述者:熊莉
说到过年吃什么,可能各家有各家的风格,我们家从我记事开始,过年的吃的就一直有个传统。
小时候,家里穷,温饱都有点困难,过年的时候,母亲总是要狠一狠心,多煮些米饭,尽管米缸里米已经不多,她说“就是要吃不完,预示着来年有余。”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这样美好的愿望依然保留着,每到大年三十,全家人就聚在一起,大家齐动手做吃的。炖菜、蒸菜、炒菜、腌菜、凉拌菜……菜量比全家人的食量要多得多,而且非要摆满一桌才好。
我结婚以后,丈夫家的年夜饭又多了一条鱼。他说“鱼”谐音“余”,所以,每年三十,做一条大鱼那是必须的,而且就算大年三十把整条鱼都吃得只剩骨头了,还是要留着,等大年初一再端出来。
年年有余,预示着来年丰衣足食,是我们家最美好的愿望。
大年初一忌讳多
讲述者:方钰
父亲是一位传统的农民,经受过战乱,挨过饿,受过冻,他知道如今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所以对晚辈的要求非常严格,尤其是过年的时候。
年三十的晚上,家里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等所有饭菜上桌后,父亲默默的摆上碗筷,却不准大家上桌吃饭,连小孩子也不行。他说:“让先人们先吃,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等祭拜结束,大家才上桌吃饭,美餐过后,孩子们是不能提前离席的,因为父亲有话要交代。“明天就是大年初一了,是新的一年的开始,这一天很重要,预示着来年的好坏,所以,大家要谨记,什么话不能说,什么事不能做。”
接下来,父亲就会一五一十地把不能说的、不能做的告诉大家,比如“死”、“不”、“没有”这是绝对不能说的,大年初一,逢人一定要说“好”。大年初一还不能倒水,哪怕是刷牙的水也不能吐掉,要吐到预先放好的桶里或盆里,不能扫地,再脏也不能扫,于是,年三十晚上,等到快要十二点的时候,家里还要进行一次大扫除,打扫干净后,就要把扫帚收起来。
年年如是,父亲的叮嘱是全家人不忘祖训、传承开来的传统。
耍龙灯祈福
讲述者:彭瑞
“叮咯咙咚呛咚呛——”伴随着阵阵锣鼓声,街上的龙灯队来了,挨家挨户拜年咯。每年过年最热闹的时候就是此刻,整个方家镇老老少少都跟着龙灯队看热闹,家家户户乐开了怀。
每年大年初二,我们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一个红包,一些糖果、烟之类的年货,放在堂屋的桌子上,等待龙灯队来时打赏。
伴随鞭炮声,龙灯队一边唱一边跳地来到我们家,领头的在前面唱着祝福的话语;“一祝你全家健康身体棒,二祝你财源广进纳福来,三祝你子女上进有出息……”好听的祝福歌,乐得我们合不拢嘴。
只见几个人耍动着龙灯,让龙头在我们家的每个地方都瞧一瞧,看一看,父亲说,这是请龙为我们家消灾,妹妹还专门在龙头上扯下几根龙须,系在孩子们的手上,保佑孩子们平平安安。
一边守岁一边泡脚
讲述者:朱建伟
大年三十晚上,早早地,大家就打开电视看春晚,一直要守到凌晨,然后去放鞭炮、吃宵夜,这是很多人都熟悉的,但我们家在看春晚的时候,还必须要做一件事,那就是泡脚。
“大年三十脚洗好了,来年才有好运。”这是我很小的时候奶奶告诉我的,她说,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洗好了脚,就意味着走到哪儿都有好吃的,不会饿肚子。
大年三十的年夜饭之前,家里所有的水壶都会装满了开水,然后拎到电视机前备着,顺便准备两三个脚盆,还有每人一双的大红袜子。
等到春晚开始的时候,家里老老小小都要围在电视机前,一边嗑瓜子、吃零食,一边认真收看春晚,乐呵地谈论着春晚的节目,偶尔也说说各自的一些趣事。等到大概十点过,大家就开始泡脚了,晚辈总是会自觉地为长辈准备洗脚水,边泡脚边加热水,总是要舒舒服服地泡上一个小时,然后暖暖地穿上大红袜子,红红火火地迎新年。
我想,这是我们家团结友爱的表现,也是我们对来年最好的祝愿。
新闻推荐
临时半幅通车的天府仁寿大道。编者按春节长假期间,本报记者除了与大家一起欢度新年外,还不忘本职,用笔和镜头记录身边的人和事,于细微处着眼,通过这一年来的新变化,反映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反映这个全新...
仁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仁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